“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散沙”,现代人对于婚姻的想象,既描绘诗和远方,也需要牛奶和面包。因此彩礼和嫁妆成为了大多人结婚前讨论的话题,双方往往根据家庭情况等因素来决定金额大小和物品多少。男方出彩礼,女方出嫁妆,是多数家庭的共识。
清代则有所不同。在清代,凡是皇族女性出嫁,她们的嫁妆都由皇室提供。说到为皇族女性准备嫁妆,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清代公主和格格。《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就记载了公主、格格们的嫁妆内容。
但除了公主和格格,清代后妃们的嫁妆,也是由清朝皇室提供的。《大婚典礼红档》中,就记载了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大婚时,皇室为皇帝后妃准备的妆奁。
清代嫁女带有“奢嫁”和“厚嫁”的风气,富庶地区尤其如此。皇室女子的嫁妆自然不遑多让,不仅物品贵重,而且种类丰富,包括首饰、服装、家具、生活用品等等。一起看看清代的嫁妆都有什么吧。
清代皇室女子佩戴的首饰本就繁复,嫁妆里的首饰更是精巧,并且带有满族特色。
钿子是清代满洲贵族妇女特有的首饰,可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也可以在正式场合里搭配礼服。它以绒或缎的材质为内胎,用银丝或铜丝搭建框架,并镶嵌有各种珠花等。
钿子可以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区别在于装饰分别是九块、七块、五块。皇后用凤钿,其余妃嫔用满钿或半钿。
点翠嵌珠石凤钿子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大婚典礼红档》共记载了同治皇帝大婚时,皇后、贵妃、嫔的三份妆奁清单。其中皇后妆奁中共有八套钿子,上有万福、万寿的纹饰,承装钿子的钿盒上有着龙凤呈祥的图案。与皇后相比,贵妃只有四套钿子,嫔只有两套钿子。
清代皇室嫁妆中的头饰,除了钿子,还有簪子、头花、扁方等。我们之前大概率听说过簪子和头花,那扁方又是什么呢?
翠扁方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扁方也是旗人女性特有的头饰,也叫扁簪,是梳旗头会用到的特殊大簪。各种清宫剧里公主、格格常见的发型,就是旗头,因为是旗人女子的发髻而得名。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轴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扁方的作用类似汉族男子束发的发簪,因为旗人女性无论身份高低,都要梳“两把头”、“大拉翅”发型,所以扁方使用频率很高,也是嫁妆清单中数量最多的头饰。
旗头花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除了钿子、扁方这些现代不太常见的发饰之外,清代皇室的嫁妆列表里,还有耳环、戒指、手镯等现代人常用的首饰,制作材料涵盖金、玉、珍珠等等,富贵华丽之极。
服装是后妃妆奁清单中占比很高的一项。不仅包括后妃的衣服,皇帝的衣服也一并被安排进大婚妆奁里。其中,朝袍(正式场合所穿的长袍)、吉服(节庆、祭祀等场合所穿的礼仪服饰)等是皇上和后妃都有的服装,而端罩是皇帝作为男子独有的服装。
端罩是清代特有的冬日礼服,制作原料是黑狐或紫貂等珍贵的毛皮。一般由皇室或近臣穿着于正式场合,套在朝袍外,其中以皇室穿着为主。
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也被规定穿着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朝袍。皇帝专用黑狐皮,也可以穿紫貂皮,搭配明黄衬里;皇子穿着紫貂皮配金黄衬里;亲王到贝子各级配青狐皮配月白衬里。《大婚典礼红档》里皇后妆奁清单中共出现两件端罩,“貂皮端罩”和“元狐端罩”,元狐即玄狐,通体黑色或银黑色。因此这两件端罩都属于同治皇帝。
明黄色团龙纹暗花绸里玄狐皮端罩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不同等级拥有不同款式的嫁妆,皇后与其他妃嫔还拥有不同颜色的服饰。一般来说,等级越高,颜色的深度越深。比如在妆奁中,绛红基本只出现在皇帝的服装中,皇后的婚服中大红色居多,贵妃、嫔则更多出现桃红色;黄色系服饰中,皇后用明黄,贵妃、嫔用杏黄。
杏黄色缂丝蝶兰纹袍料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总体来说,在妆奁清单中,皇后的服饰在用色、款式、数量等方面,规律性比贵妃、嫔更高,也体现出不同等级对形制要求的严格程度有所不同。
金银珠玉,锦绣华服,清代皇家嫁妆不仅是物质盛宴,更是一部礼制“史书”。钿子雍容,扁方精巧,端罩威严,朝袍庄重,服饰上有着等级和身份的烙印,丝线上遍布权力与等级的纠葛。琳琅满目的嫁妆,是对女子的体面馈赠,也是封建制度对于婚姻的注解。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些沉睡在故宫的珍宝,眼前仿佛浮现数百年前的凤冠霞帔。在它们褪去当年华彩、唯余珠翠绫罗之时,我们也看到了古人对于婚姻“圆满”的想象与追求。
参考文献:
[1]许悦.清后期四份嫁妆清单中的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
[2]苏日古嘎.雍正朝和硕格格嫁妆满文档案译释[J].满语研究,2024,(02):98-107.
[3]朱亚光.清代钿子的形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7):50-63.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