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3日,塔里木油田累计向南疆五地州输送天然气突破700亿立方米,达到700.11亿立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替代标准煤931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892.3万吨,生态效益堪比新植树木9.62亿棵。
自1998年首次向库尔勒市供气以来,塔里木油田持续推进“气化南疆”进程,特别是2013年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全面投产后,建成覆盖南疆五地州的能源大动脉。如今,塔里木油田生产的天然气已有四分之一进入南疆,惠及42个县市、46个农牧团场。
01 从柴煤时代到燃气时代:南疆能源革命历程
南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当地百姓多以煤炭、柴草为主要生活燃料。
在天然气普及之前,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的居来提·库尔班阿洪一家,仅一个冬天烧煤取暖就需要花费3500元以上,而用上天然气后,全年费用不到2000元。
1998年6月,塔里木油田先期建成轮南至库尔勒市输气管道,次年10月正式向库尔勒市管输天然气,标志着“气化南疆”工程拉开序幕。1999年,库尔勒市成为南疆首个使用天然气的城市,城市天然气用户普及率随后达到100%。
2010年7月,中国石油总投资64亿元的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在喀什开工建设,这是“气化南疆”工程的延续和拓展。
历经三年建设,该工程与先期管道对接,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主干管网,使南疆五地州从“柴煤时代”跨入“蓝金时代”。
随着2024年向南疆年供气量突破75亿立方米,较2012年的25.27亿立方米增长近两倍,南疆能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02 多气源供气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
塔里木油田通过持续投入,建成覆盖南疆的4800多公里主干管网,形成“一南一北”保供调峰“双保险”格局。
在气源建设方面,油田已建成克拉-克深、博孜-大北两个万亿方大气区。其中,博孜-大北天然气处理厂成为南疆供气的首要气源,筑牢了气源保障坚实“底座”。
储气调峰设施同样关键。柯克亚储气库作为塔里木盆地首个投入使用的储气库,设计总库容6.9亿立方米,每日最大采气量400万立方米。
该储气库在2023年12月正式开井采气,有效提高了南疆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扮演着南疆保供“调节阀”的角色。
2024年3月底,又一条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新疆南北疆天然气利民管道扩建工程的关键部分,全长2108公里,分三批建设。
首批项目中的克轮复线2号阀室至英买力管道已在2024年冬供期投运供气。
计划于2025年11月30日前贯通的英买力至三岔、轮南至上库工业园区两条管道,将实现塔里木油田主力气田和南疆主干供气管网互联互通。
03 社会经济效益:能源变革带动全面发展
天然气供应彻底改变了南疆居民的生活方式。曾几何时,南疆百姓依赖柴草和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不仅费用高昂,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壁挂炉、燃气灶,告别“烟熏火燎”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乌恰县,天然气普及让当地供热成本显著降低。该县供热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个采暖季供应一万户居民采暖需1200万元的煤,煤改气后,有1000万元的天然气就能满足需要。加上司炉工减少,每年可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塔里木油田的“福气”也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依托4700多公里的天然气管网,促成了1100多家企业落户南疆。
在“福气”推动下,喀什地区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占比提升至25%,并逐年递增。和田市成为全疆首个实现天然气整体集中供暖的城市,乡镇气化率持续提高。
油气产业发展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在天山脚下的拜城县,依托天然气开发打造“中国天然气之都”,县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1.9亿元。
数据显示,塔里木油田通过4700多公里的天然气管网,不仅带动了1100多家企业落户南疆,更拉动巴州、阿克苏等五地州GDP贡献超过35%。
阿图什液化站作为我国最西端的天然气液化站,于2025年9月正式投运,实现帕米尔高原LNG零的突破。
这条绵延数千公里的“万里气脉”,不仅输送着清洁能源,更输送着希望与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