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结论:美国这次把关税拉满到100%,主要想“打”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爱尔兰、越南;但城门失火,中国仍可能被“溅火星”。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感受不到直接涨价;但对部分行业、部分家庭,“间接冷风”已经吹到,需要提前准备。
一、先厘清:清单里到底有多少“中国货”?特朗普 9 月 25 日公布的 3 类商品,对中国影响的排序是:
品类税率中国占美进口份额对中国直接冲击品牌/专利药品100%≈2%(主要是印度、爱尔兰)极小厨房浴室建材50%≈15%(越南、墨西哥已超中国)中等软垫/木制家具30%≈30%(越南第一,中国第二)中等也就是说,“最狠的100%”几乎打不到中国身上,
因为美国 73% 的成品药来自欧洲和印度,中国原料药虽然全球第一,但做成成品再返销美国的比例很低。
真正可能被“扫到”的是家具和橱柜,但这些年头部企业已经把一半产能挪到越南、墨西哥,
“中国血统、海外出生”的转口货越来越多,纯粹“Made in China”的比例在下降。
准备赴美留学的家庭美国药价如果翻倍,留学生医保+自付部分可能跟着涨。常用药(胰岛素、哮喘喷雾)最好提前从国内带足 90 天用量,并备好处方翻译件。
海淘/代购党化妆品、保健品很多在美国生产,若药企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代购价大概率跟涨 10%–20%。趁“黑五”打折提前囤货的老办法依然适用。
出口产业链上的“打工家庭”广东佛山、山东青岛、江苏苏州一带,纯做美国市场的橱柜、浴室柜工厂可能被迫减产。以往经验看,订单下滑 20%,就会反应到工人加班小时数上,月薪可能少 800–1500 元
如果家里有人在这类中小工厂,最好提前准备学技能、转内需产线或找兼职。
三、对行业:三条“暗线”正在发生家具企业“海外产能”反而更值钱头部公司(顾家、敏华、梦百合)在越南、墨西哥的工厂,现在成了“避税港”,订单排队到明,国内配套供应链(五金、海绵、包装)反而跟着吃香。一句话:有海外厂的企业赢麻了,只做内单的小厂可能更卷。
原料药企业“借道”印度抢单虽然中国成品药不直接出口美国,但印度药厂 70% 原料药依赖中国。美国给印度成品药加 100% 关税,印度药企成本飙升,可能反过来压价中国原料,短期利润被两头挤;中长期看,如果印度药厂被迫去美国设厂,中国原料药企也能跟着去印第安纳、北卡建仓库,算是“曲线出海”。
跨境物流“转口贸易”再成热饽饽越南、泰国即使用中国配件,只要在当地完成“最后一道装配”,就能贴上“Made in Vietnam”标签,关税从 30% 瞬间降到 5%。广西凭祥、云南河口一带的跨境卡车司机、保税仓库又开始通宵排队,运费一天一个价。
出口占比已下降: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 14.7%,家具、建材又只占其中的 8%,即便这两类商品对美出口下滑 30%,对总出口拖累不到 0.4 个百分点GDP 有缓冲:
IMF 测算,美国最新一轮关税最多拖累中国 GDP 0.2 个百分点,而国内 4.5 万亿元“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政策,对冲力度足够
就业有腾挪:家具、建材如果裁员,新能源、光伏、养老护理正在扩岗,人社部 2025 年目标新增就业 1200 万,基本能接住。
五、普通人“防溅指南”——四件小事现在就能做对象建议时间窗口海淘族囤常用美国保健品、奶粉10 月前留学生带足 90 天慢性病药+翻译处方行前 1 个月出口工人关注公司订单、提前学技能随时买房装修国产橱柜、瓷砖性价比更高年内下单六、写在最后:关税越“疯”,越要冷静特朗普的 100% 关税,想把药企、工厂吓回美国。但全球产业链就像一张网,剪断一根线,只会让更多线绕道。
中国早已不是 2018 年那个“被 34% 关税砸懵”的单一世界工厂,而是“本土+东南亚+墨西哥”的分布式枢纽。
只要我们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关税地震”传到中国时,最多只是晃一晃。
所以,该吃吃、该喝喝,把眼前的小日子过好,就是对“关税闹剧”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