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的 “病根” 到底是什么?
要解答 “动物为啥不得痛风”,得先明白痛风的核心问题 ——尿酸排泄不掉。
人体摄入嘌呤后,会代谢成 “尿酸”。健康情况下,肾脏会把尿酸过滤到尿液里排出体外,可一旦尿酸生成太多(比如吃太多高嘌呤食物),或者肾脏排不出去(比如肾功能下降、喝水少),尿酸就会在血液里 “堆积”,形成尖锐的 “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会沉积在关节、软骨甚至肾脏里,引发红肿、剧痛,也就是我们说的痛风。
简单说:痛风的关键,是 “尿酸生成” 和 “尿酸排泄” 的平衡被打破了。而动物之所以很少中招,就是因为它们在 “排泄尿酸” 这件事上,比人类 “高效” 太多。
/动物的 3 个 “抗痛风技能”,人类早就丢了/
其实早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都有一套完善的 “尿酸处理系统”。但随着进化,人类为了适应新的生存需求,慢慢丢失了这些技能;而其他动物,却把这些 “保命本领” 保留了下来。

多数动物有 “尿酸酶”:直接把尿酸 “拆成” 易排泄的物质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除了人类、猿类、鸟类和部分爬行动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 “尿酸酶”。
这种酶就像 “尿酸粉碎机”:当动物体内产生尿酸后,尿酸酶会立刻把尿酸分解成 “尿囊素”。尿囊素的水溶性比尿酸高 10 倍以上,肾脏不用 “费劲”,就能轻松把它排出去,根本不会在体内堆积形成结晶。
而人类呢?在进化过程中,编码 “尿酸酶” 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此失去了合成尿酸酶的能力。尿酸只能靠肾脏 “原封不动” 地排出,一旦排泄速度跟不上生成速度,痛风就容易找上门。
动物的 “排泄模式” 更高效:排尿 + 排汗,双管齐下除了 “分解尿酸”,动物的排泄方式也比人类更利于尿酸排出。
比如猫狗、牛羊等动物,虽然不像人类一样能大量出汗,但它们的肾脏滤过功能更强 —— 为了适应野外缺水环境,它们的尿液浓度更高,单位时间内能排出更多尿酸。而且很多动物会通过 “舔毛”“呼吸” 等方式散热,间接促进代谢废物(包括尿酸)的排出。
反观人类: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久坐不动、喝水少,肾脏滤过效率下降;夏天待在空调房里,出汗量减少,也少了一条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尿酸排不出去,自然容易在体内 “攒” 出问题。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痛风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