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屑造直升机”?一句网络梗,遮不住中国陆航的20年追赶史

一、一句“不屑”,把万千工程师打入“躺平”名单“阿帕奇是第一直升机,中国能造歼-20,却造不出好直升机?理由很简单——不
一、一句“不屑”,把万千工程师打入“躺平”名单

“阿帕奇是第一直升机,中国能造歼-20,却造不出好直升机?理由很简单——不屑于造!”

这条爆款标题近期横扫各大平台,点赞动辄十万加。

评论区里,“体制问题”“路径依赖”“只会抄”轮番出场,

仿佛一句“不屑”就把中国直升机工业钉在耻辱柱上。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把时间轴拉到1958年直-5首飞,再到2010年武直-10服役、2019年直-20列装,你会发现:

不是“不屑”,而是“来不及”;

不是“造不出”,而是“正在造”。

阿帕奇直升飞机

二、阿帕奇封神,靠什么?

AH-64阿帕奇被称“第一攻击直升机”,并非浪得虚名:

动力冗余:两台T700-701D涡轴,单台2000马力,单发失效仍可满载返航;

长弓雷达:桅顶毫米波雷达,隐蔽悬停即可同时锁定256个目标;

3. 实战迭代:从1984年服役到今,历经海湾、伊拉克、阿富汗,累计400万+飞行小时,血与火喂出来的数据库。

一句话,阿帕奇是“飞出来的霸权”。它是有战绩的,不是凭嘴吹出来的。

三、中国直升机的“迟到表”

结论:中国直升机工业比固定翼整体滞后30~40年。这不是“不屑”,而是历史欠账。

四、三大短板,曾让直升机“飞不起来”

1. 发动机:长期“卡脖子”

2000年前,国内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的涡轴发动机;

武直-10原本选用加拿大PT6C-67C,2010年遭美国禁运,被迫“减重回炉”;

直到涡轴-9增推至1280马力,武直-10才恢复装甲与弹药全状态。

2. 复合材料旋翼:精度=0.1毫米

桨叶气动外形直接决定振动与噪声,阿帕奇桨尖后掠+下反,靠8000多小时风洞数据;

国内直到2015年才突破碳纤维大梁、弹性轴承整体成型,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

3. 飞控软件:比固定翼更难

直升机是“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系统,固定翼可“静稳定”,直升机必须“静不稳定”;

直-20采用四余度电传,200万行代码,比歼-10飞控复杂30%,测试用例超过5万条。

武直10

五、一句“不屑”,掩盖了多少“不服”

网络上,把复杂工业简化为“愿不愿意”最省力,却也最伤人。

过去20年,直升机行业平均薪酬低于互联网、低于航空航天兄弟单位,却仍保持年均10%人员增长;

景德镇、哈尔滨、天津三大基地,灯火通明三班倒;

国产涡轴发动机寿命从800小时提升到2000小时,

是材料博士、装配技师、试飞员用“头发”换的。

他们不是“不屑”,而是“不服”——

不服高原限制,不服禁运封锁,不服“直升机不行”的标签。

六、阿帕奇仍是标杆,但已非神话

今天,阿帕奇Block Ⅲ升级海上反舰、无人机协同,仍是顶尖;

但中国直升机已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正在“好”到“优”的关口。

把“不屑”换成“不差”,把“造不出”换成“正在造”,

才是对20万从业者最基本的尊重。

七、写在最后:少一点“不屑”,多一点“不见”

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不屑于造”的爽文,不妨想想:

西藏边防线上,直-20正把氧气瓶送上5100米哨所;

南海演练里,武直-19发射“天燕”导弹,命中快艇靶心;

西北戈壁,新型重型武直夜航试验,旋翼划破月光。

这些场景,新闻不会天天播,但它们真实存在——

如同那些凌晨三点才熄灯的厂房,

如同那些试飞归来、衣背湿透的飞行员,

他们不见聚光灯,

却在把“不屑”变成“不差”,

把“来不及”变成“赶得上”。

中国直升机工业,

不是“不屑”,只是“不见”;

不是“躺平”,只是“赶路”。

愿下一次热搜,不再是“不屑于造”,

而是“已经造好”。

评论列表

小明提前走五分钟
小明提前走五分钟 7
2025-09-17 20:43
天燕90就是空对空的,哪来什么击中舰艇的事?
ly
ly 3
2025-09-15 20:39
以前是造不了,现在有条件了是考虑要不要造,毕竟传统的直升机构型实在是拉胯,就算要造也挑有潜力的构型,而且现在的战场环境武直用途已经很小了,自身都难保,说句淘汰都不为过,无人机几乎平替了,所以武直不再是优先项,
用户18xxx52
用户18xxx52 1
2025-09-16 19:17
好好好
汪皮
汪皮 1
2025-09-15 14:28
举个例子,在山区造一周跑不了十辆车的盘山公路,不如造几个停机坪,一周三班通用直升机运输,就解决了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