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贾母又是请吃饭又是带着逛园子,临走时送了一大堆衣服,可偏偏没给钱。这是为啥呢?
事实上她比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有钱,但是王夫人和王熙凤都给了钱。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对此有过明确记载。平儿帮助刘姥姥收拾东西时说道:
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刘姥姥向贾母辞行后,鸳鸯帮她收拾衣物:
“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
贾母为何不给钱只给衣服呢?
因为贾母的衣服值钱。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李纨隐讳地说出这个原因。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
李纨所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贾母的穿戴很值钱,如果没有鸳鸯,很容易被人骗走。
事实上,贾母在林黛玉屋里说起软烟罗时曾经也暗中说出过类似原因。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因要更换窗纱,说起家里珍藏的软烟罗,王熙凤当众扯出自己用软烟罗做的衣服后,贾母说过这样一番话:“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
贾母要软烟罗做床帐,以此类推,她过生日时,众人送来的衣服,应该更加贵重。
贾母的衣服有多贵重呢?
邢岫烟和晴雯给出答案。
邢岫烟作为邢夫人的侄女,入驻到大观园后,表面上看受到照顾,实则经常陷入经济困境。为了与奴才们处好关系,她悄悄将棉衣拿去当铺换钱,以解燃眉之急。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在贾府,衣物是可以直接变现的硬通货。
事实上,晴雯被王夫人撵走时,王夫人吩咐把她的衣服留下给其她丫头穿。
事后,袭人偷偷将她的衣物送出去,晴雯惨死在表哥“多浑虫”家里后,她的哥嫂处理后事,在王夫人的授意下,两人急急忙忙将晴雯火化了事。原文写道:
他哥嫂听了这话,一面得银,一面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上去了。剩的衣履簪环,约有三四百金之数,他兄嫂自收了为后日之计。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琏偷当贾母财物,私下让王熙凤帮忙。王熙凤不愿意出手,夫妻两人之间有了口角之争,王熙凤借助旺儿之妻前来汇报工作诉苦,“明儿再过一年,各人搜寻到头面衣服,可就好了!”旺儿媳妇笑道:“那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只是不肯罢了。”
由此可知,贾母给刘姥姥的衣物,其实价值并不比王夫人给的少。
此外,贾母是贵族老太太,直接给钱太俗气,显得没档次。送衣服既体面又能表达关心。
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的衣服只能给老年人穿。贾母那些衣服,府里的小姐丫鬟根本穿不了,送给刘姥姥正好物尽其用。
贾母太明白这个道理了。她送给刘姥姥的那些衣服,看着是日用品,其实相当于一笔存款。刘姥姥回到乡下后,想穿就穿,不想穿也可以拿去当掉换钱,比直接拿钱还方便。
贾母这么做,考虑的非常周到。
一是照顾了刘姥姥的面子,不是施舍而是送礼;二是把没用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礼物;三是让刘姥姥自己决定怎么处理这些衣服。
这种周到体贴,正是贾母能赢得全家尊敬的原因。她不仅有钱,更懂得怎么做人。
掩卷深思,贾母送衣服不给钱,既尊重了刘姥姥,又实际帮助了她。这份恰到好处的周到,远超金银的价值。它映照出贾母历经世事后通透的慈悲:真正的帮助,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既能雪中送炭,又能予人体面。
刘姥姥虽然是个农村老太太,但也懂得贾母的好意。所以后来贾家落难时,她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报答当年的恩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贾母赠衣,大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