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华盛顿到会议室:李力刚拆解权力真空期的谈判策略

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终局僵持局面往往是最棘手的部分。并非一开始双方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令人为难,而是到了最后阶段,彼此都咬

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终局僵持局面往往是最棘手的部分。并非一开始双方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令人为难,而是到了最后阶段,彼此都咬死不肯让步,这是让人非常头疼的状况。

你去买衣物时,你觉得价格偏高,想让卖家降点价,于是提出“这价格有点高了,能不能便宜些”,对方说“这已经是底价了,再低我就亏本了”,你紧接着表示“不便宜我就不买了”,而对方同样坚决不让步,双方就僵持。工作里和合作方谈项目,眼看即将到签字确认环节,却卡在某个条款上,己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让步,对方也是寸步不让,好好的合作项目眼看就要黄了,遇到这种情况,令人心烦意乱。

当很多人遭遇这样的僵持局面时,通常第一反应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想着“算了,我退一步吧,不然这谈判真得崩了”,可这样做的话,自己心里肯定会觉得憋屈,而且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好拿捏,往后再有类似谈判,对方可能会越发得寸进尺;要么就是抱着“哼,爱谈不谈,不谈拉倒,我还不稀罕继续谈了”的想法,直接选择放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两种应对方式都算不上明智之举。毕竟之前在谈判上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若是就此放弃,那就全都白费了,实在可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多数人都想不到,其实还有更为巧妙的办法,借此让僵持的局面重新活络起来,推动谈判继续往下走。

你看最新美国华盛顿今年出现了政府运作停摆的情况,两边部门针对关键议题进行谈判时,怎么都无法达成共识,于是就陷入了僵持状态。而比利时曾经有五百多天都没有国家层面的主要管理机构,不过其基层的城市单元依旧正常运转,公民按部就班地进行议会选举,行政长官也正常履行职责,日常的贸易往来也未受到明显影响,企业之间该交货就交货,该付款就付款,一切照旧。这和谈判里出现的僵持情况相似。哪怕是在较高层级的层面出现僵持,只要能够找准可以衔接的环节,找到那个能够出面回旋的合适角色,事情就不至于彻底陷入绝境,完全停滞不前。

那么,在谈判终局僵持的时候,究竟找谁来进行回旋才最为合适呢?一开始,或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找个中立的第三方是比较靠谱的选择,比如双方都认识的朋友,或者是在行业内颇有威望的前辈等。但随着见识过更多实际的谈判场景后便会发现,实际上最有效的是那种有着“决定权象征”的角色。这里所说的并非是一定要找职位多高的官员,而是要找到在双方认知当中,感觉是能够拍板做决定的这么一个人。李力刚老师也曾提到过,当谈判陷入僵持之时,找对这个充当回旋者的角色,相较于一味地强硬对抗或者轻易妥协,更有助于己方保留主动权,同时还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这边合作的诚意,避免双方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之所以这样的角色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无论是在日常购物砍价,还是工作中的商务谈判场景里,大家心里其实都存在着一种默认的逻辑。要是对方表明“我做不了主,这事儿我说了不算”,那我们往往就会本能地想着找个能做主的人来接着谈,觉得这样或许事情就还有转机。

有次陪朋友去购买实木床,朋友看中了一款,跟店员砍价的时候,店员告知“最多只能给你少三百块钱了,再多真的没办法了,这已经是店里给我的最大权限了”,朋友则回应“少五百我今天就买,不然我就去别家看看了”,这下双方就陷入了僵持状态。这时,店员并没有和朋友针锋相对,也没有直接答应让步,而是说道“您稍等我两分钟,我去跟店长说一下,看能不能给您申请个老客户专属优惠,毕竟您也是真心想买”,说完便去后台待了一会儿。回来之后,店员跟朋友说“店长同意了,最多能给您少四百五,您看行不行”,朋友考虑了一下便决定购买了。后来我询问店员是不是真的去请示店长了,店员笑着回答“哪用真去请示呀,就是去后面待了会儿,主要就是想让顾客觉得我们确实在为他争取优惠呢,这样他也就不会那么坚持原来的想法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这种假动作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没费多大周折,就把原本僵持的局面给盘活了。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运用这个方法关键在于要做到“收放自如”。不能一出现僵持局面就立刻说“我得去找能拍板的人了”,当然也不能一直闷着不说。应当先和对方多磨合一番,让对方清楚你这边确实是有难处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让步的,然后再提出找这个角色来帮忙回旋,这样对方才会觉得你是真心在努力协调,而不是在敷衍了事。要是一开始就急着表明要找能拍板的人,对方可能就会觉得你根本没什么权限,进而不信任你,甚至会觉得跟你谈没什么用,得直接找那个能拍板的人来谈才行,这样反而会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而且,什么时候该采用虚拟的动作,什么时候该采取真实的行动,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区分。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自己就是那个“能拍板”的角色,没有其他人可找了,那该如何是好呢?其实解决办法也并不复杂,可以把“能拍板的人”替换成“制度”或者“流程”。你是店长,顾客跟你砍价,你就可以说“不是我不肯给你优惠,是我们店里有规定,这个价位已经是最低折扣了,我要是再给你让价,那就违反规定了”,这里的“店里规定”,就相当于起到了“回旋角色”的作用,既能挡住对方强硬的降价要求,又不会让谈判局面彻底陷入僵局,因为你还可以接着补充一句“不过我可以帮您申请个小礼品,比如送个抱枕或者保养券,您看行不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样也能打破僵持的局面。

谈判里出现的僵持情况,就如同在路上遇到堵车,你不能一味地按喇叭干着急,也不能直接掉头就走,而是要看看有没有其他车道可以通行,或者耐心等待前面的车稍微挪动一下。而“找有决定权象征的角色”这个回旋的方法,就像那另外的车道一样,能够让你避免被困在原地,也不用轻易就放弃继续前行的可能。就像前面提到的欧洲那个国家,即便没有国家层面的主要管理机构,基层单元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就是因为找到了城市这个“回旋单元”;还有那个出现政府运作暂停情况的国家,最后也是通过更高层级的协调,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没有让僵持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谈判,本质上是要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而僵持阶段就是在寻找这个平衡点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关键就在于,不能让这个僵持阶段成为谈判的终点,而是要学会利用“回旋者”这个有效的工具,让谈判能够继续顺利推进下去。

之前一位学员说他在谈判的时候特别害怕“示弱”,觉得提出“要找能拍板的人”这种做法好像显得自己没什么本事一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可不能算是示弱,而是一种很聪明的沟通策略。试想一下,要是你一直强硬地和对方对抗,直接说“我就是不让步,爱谈不谈”,那对方大概率也会跟你较着劲,最后很可能就谈崩了。但要是你说“我去跟能拍板的人争取一下”,这样既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立场,又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对方往往就会愿意继续跟你谈下去。

有一点必须要强调的是,不管是采用虚拟的动作还是真实的行动,都一定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反馈。不能只说“我去找能拍板的人了”,然后就没了下文,要是这样的话,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敷衍,反而会让僵持的局面变得更加严重。比如说你跟对方说“我去沟通一下”,过了一会儿回来后,哪怕是跟对方说“那边不同意让步,但是可以给你们增加一项服务”,这也比什么反馈都没有要好得多。因为这样对方就能知道你确实是去努力争取过了,即便结果不是他们想要的,也会愿意继续跟你谈下去。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谈判里的僵持情况,每一次出现僵持,其实都是一次调整策略的良好机会。不要把僵持当成是阻碍谈判的敌人,而要把它看作是提醒我们调整思路的朋友。它就是在告诉我们,之前采用的方法可能不太管用了,是时候换个思路来应对了。而“找有决定权象征的角色”这个方法,就是众多思路里比较容易上手操作的一种。不管是平时买东西砍价,还是和同事商谈合作项目,甚至是跟家人商量事儿出现僵持了,都可以试着用用这个方法来打破僵局。

就比如说跟家人商量周末去哪儿玩,你想去爬山,家人却想去看电影,听谁的?有人说谁嗓门大听谁的?万一两人都嗓门大,是不是两人都僵住了。这时候你不用跟家人争吵,可以说“我去看看天气预报,看看周末爬山那个地方天气咋样,要是天气不好,咱们就去看电影”,这里的“天气预报”,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回旋角色”,通过它来打破僵持的局面,而不是和家人硬碰硬地僵持下去。不管最后天气到底好不好,起码双方都有了继续沟通交流的理由,也不会因为这次僵持而伤了感情。

谈判绝不能当成一场战争,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它更像是一场双人舞蹈,需要双方相互配合着一步步向前推进。有时候可能你这边退一步,有时候是对方退一步,有时候还需要有个人站出来带一带节奏,这样才能让这场舞蹈继续顺利跳下去。而“找有决定权象征的角色”,就是那个能够带节奏的关键所在。只要你能巧妙运用这个角色,就能让谈判的舞蹈持续进行下去,直至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