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淞沪会战」时期的抗战宣言是: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参战的有凶猛彪悍素有狼兵之称的桂军,有装备最差意志最强的川军,有举全省之力倾巢出动的湘军,有衣着单薄但视死如归的粤军,有内战最怂外战最强的滇军,有身背大刀骁勇善战的西北军,有怀着一腔复仇怒火的东北军,还有安徽的皖军,湖北的粤军,贵州的黔军与,河南的豫军,福建的闽军等等。
如果当时有星空视角,会发现整个中华大地的军队都在星夜兼程,一起奔赴上海。
这么多军队奔赴上海,各大军阀抛弃往日恩怨,共同抗日。
问题来了!
八路军呢?哪去了?他们为什么没来抗日?

有些人抓住这一点,说八路军不抗日,就是一群怕死的宵小之徒等等之类的话。
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原因有二:
第一: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八路军的番号是1937年8月22日才正式由国民政府批准。
在此之前,蒋介石和红军打了快十年,如果国共双方没有达成正式合作,红军若贸然前往上海,沿途很有可能受到国民党的军队攻击。
所以,红军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贸然前往上海。
等到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此时淞沪会战已经打了九天,当时八路军的主力在陕北,距离上海超过两千公里。
那时候交通不便,八路军又没有汽车等机械化装备,完全靠两只脚行军,就算急行军前往上海,那也得一个多月的时间,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淞沪会战能打多久,所以,急行军两千公里去参加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不大。
第二:当时日军是分两路进攻中国的。
一路是淞沪会战,另一路是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打的,太原会战是1937年9月打的。
淞沪会战中国参战人数是70万,日本是25万,兵力对比约为3:1。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参战人数是28万,日本是14万,兵力对比约为2:1。
从双方军队数量对比上来看,太原会战更加凶险,更需要八路军的加入。
再加上陕北距离太原更近,所以,八路军才没有去淞沪战场,而是参加了太原会战,并在太原会战中,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取得了抗日战场上的首个胜利。
这场战役就是——平型关大捷!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1937年7·7事变后,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士兵失踪为由,发动宛平战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守军虽然奋起反抗,却节节败退。
7月29日,北平、天津纷纷沦陷,日军控制了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城市。
仗打到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呈现摧枯拉朽之势,如果按照这个进攻进度,三个月灭亡中国并不是梦。
下一步,日军要占领山西,如果他们占领山西,可以挥军西进陕西,切断中苏的贸易路线,然后在南下进攻战略大后方四川。
这条路线正是七百年前忽必烈灭南宋的路线。
山西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占领山西,日军把号称“常胜部队”的第五师团调来攻打山西。
山西是阎锡山晋绥军的大本营,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光靠日军一个第五师团是不可能拿下山西的。
所以,日军从东北的关东军中抽调出察哈尔派遣团向山西挺近,首先进攻大同,主力南下直取雁门关。
察哈尔派遣团的的指挥官就是臭名昭著的东条英机,二战的甲级战犯,战后被绞刑而死。
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的指挥下,先攻下河北省阳原蔚县,再进攻山西的浑源和灵丘,将军队驻扎在平型关一带。
雁门关位于陕西省代县以北约二十公里的雁门山中,地形极为险要,自古以来都是边关重镇,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蒋介石派陈长捷的61军、傅作义的35军、杨承源的34军、王靖国的19军,共数万人的兵力驻扎在雁门关一带,司令长官是傅作义。
负责进攻雁门关的只有察哈尔派遣团一万多人,就算他们装备精良,单靠他们还是无法打败雁门关的四个军。
所以,日军高层派遣察哈尔派遣团正面强攻雁门关,再调遣第五师团进攻平型关,从平型关绕后对雁门关发动攻击。
两面夹击,雁门关必破!
日军的想法是好的,可平型关也驻扎着三只军队,分别是高桂滋的17军,孙楚的33军,刘茂恩的15军,司令长官为杨爱源。
除了这三只军队,还有一只军队,就是八路军。

八路军的正式番号是8月22日才被确定下来。
平型关战役发生在9月末,在日军的情报系统里,根本就没有八路军这一部队番号,他们完全不知道八路军的存在,这也为后来平型关大捷埋下伏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