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清朝在甲午战争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可以说只差一点,可惜了!

1895年初,前线战报如雪片般飞到北京城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陷落,日军直逼山海关,其实在这个时候,大清还是有机会的

1895年初,前线战报如雪片般飞到北京城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陷落,日军直逼山海关,其实在这个时候,大清还是有机会的,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

对于甲午战争是否还要打,清廷曾下密旨问计于各路封疆大吏,这些地方大佬们可不是吃素的,骨子里还是很硬气的,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纷纷上书反对投降,他们的理由简单粗暴:赔款割地?不如干到底!为啥这么硬气?首先,毕竟日本的要求太过分了,要2亿两白银赔偿,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加上分期付款的利息,总额超3亿两,张之洞在奏折里就直言,还不如省下这钱用来养兵!

其次,其实这时候的清军新军正在崛起,1885年洋务运动后,清廷练了新式陆军,装备德制步枪、克虏伯大炮,甲午战争中,虽然海战惨败,但陆上如辽东战场,清军也是偶有胜绩,比如鸭绿江防线,清兵靠着地形优势,硬生生拖了日军一个月。

虽然日本叫嚣着要打到北京,但如果清廷此时果断迁都西安,依托西北复杂的地形,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劳师远征,补给线拉长至2000公里,当时日军在辽东伤亡已超2万,若深入内陆,骑兵、山地战必处劣势,如此耗上一年半载,大清靠着广袤的领土形成战略纵深,用空间换取时间,日本一定会率先崩溃。

其实,众大臣的想法也不是毫无依据,毕竟此时的日本确实已经面临即将崩溃的局面了,回头看看日本,他们才是真正的“赌徒”。

首先,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倾全国之力打的,赌上的是日本的国运,据《日本外交文书》记载,明治政府砸锅卖铁凑军费:发行战争国债、加征农税,甚至向英国借高利贷,就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的本土资源太过于匮乏,全国人口4000万,陆军常备军仅7万,能够扩充到24万全靠洗脑强征,海军旗舰“吉野号”还是贷款买的,战时物资消耗惊人:一艘战舰月耗煤千吨,士兵日耗米半斤,运输全靠商船。

到了甲午战争后期,日本国内已经成啥样了?粮食短缺,物价飞涨,1895年初,日本国内米价暴涨300%,东京、大阪出现饥荒,百姓靠着啃树皮维生,日本史书记载,当时饿死者超万人,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另外,虽然清朝水师战败了,但袭扰战不断,这对日本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就在群臣慷慨激昂时,慈禧一句“投降”直接就泼了冷水,慈禧为什么力主签约?核心原因就一条:怕颠覆自己手中的权力。当时清朝内部火药桶一触即发:太平天国余党在南方蠢蠢欲动,捻军起义刚平息,地方官僚如李鸿章等势力逐渐做大,甲午战争才打半年,各省就欠饷闹兵变。

慈禧盘算着,这赢日本要耗上一两年,这期间如果农民起义或军阀割据,爱新觉罗家族就可能被推翻,相比之下,割让领土和赔款看似耻辱,但起码能换取稳定,腾出手去稳定内部的统治,总比丢掉统治好。

最终,结果都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清朝支付了天价赔款——2亿两白银,这笔钱,直接喂肥了日本军国主义,帮助日本跻身列强。慈禧倒是稳稳掌权到1908年,可大清也在事实上已经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