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初,前线战报如雪片般飞到北京城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陷落,日军直逼山海关,其实在这个时候,大清还是有机会的,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
对于甲午战争是否还要打,清廷曾下密旨问计于各路封疆大吏,这些地方大佬们可不是吃素的,骨子里还是很硬气的,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纷纷上书反对投降,他们的理由简单粗暴:赔款割地?不如干到底!为啥这么硬气?首先,毕竟日本的要求太过分了,要2亿两白银赔偿,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加上分期付款的利息,总额超3亿两,张之洞在奏折里就直言,还不如省下这钱用来养兵!
虽然日本叫嚣着要打到北京,但如果清廷此时果断迁都西安,依托西北复杂的地形,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劳师远征,补给线拉长至2000公里,当时日军在辽东伤亡已超2万,若深入内陆,骑兵、山地战必处劣势,如此耗上一年半载,大清靠着广袤的领土形成战略纵深,用空间换取时间,日本一定会率先崩溃。
其实,众大臣的想法也不是毫无依据,毕竟此时的日本确实已经面临即将崩溃的局面了,回头看看日本,他们才是真正的“赌徒”。
到了甲午战争后期,日本国内已经成啥样了?粮食短缺,物价飞涨,1895年初,日本国内米价暴涨300%,东京、大阪出现饥荒,百姓靠着啃树皮维生,日本史书记载,当时饿死者超万人,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最终,结果都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清朝支付了天价赔款——2亿两白银,这笔钱,直接喂肥了日本军国主义,帮助日本跻身列强。慈禧倒是稳稳掌权到1908年,可大清也在事实上已经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