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民族划分之殇——从苏联到南斯拉夫的分裂逻辑

民族划分之殇——从苏联到南斯拉夫的分裂逻辑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崩塌、卢旺达惨案、缅甸动荡、埃塞俄比亚冲突……这些相隔万里、

民族划分之殇——从苏联到南斯拉夫的分裂逻辑

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崩塌、卢旺达惨案、缅甸动荡、埃塞俄比亚冲突……这些相隔万里、时间不一的重大历史事件,表面看是政治失序、经济崩溃或外部干预,但深挖其根,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结构性病灶:人为的民族划分与认同建构,最终成为国家分裂的引信。

苏联的民族政策堪称“自我瓦解”的经典案例。列宁时期推行“本土化”,按民族划界建立加盟共和国,创设民族语言文字,本意是团结少数民族,对抗沙俄大俄罗斯主义。然而这一政策客观上将“民族”从模糊的文化概念固化为政治实体,赋予其领土、旗帜、宪法乃至退出权。斯大林虽意识到风险,转而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同化政策,却已无法逆转民族认同的觉醒。更致命的是,政策前后矛盾:前期强化民族差异,后期又强行压制,既未实现融合,又激化了不满。当俄罗斯族人口比例跌破50%,再也无力承担“民族补贴”时,整个体系轰然倒塌。

南斯拉夫如出一辙。铁托为制衡塞尔维亚主体民族,刻意扶持波斯尼亚、马其顿等“新民族”,将原本同源的群体政治化、差异化。主体民族被边缘化,国家认同被稀释。当塞尔维亚人从42%降至36%,中央权威随之衰落,民族间信任崩解,最终在外部压力下迅速滑向内战与分裂。

卢旺达则更触目惊心。殖民者以胡图族与图西族划分人口,本为统治便利,却将社会分层异化为“种族对立”。独立后,这种人为建构的敌意被政客利用,终酿成百日屠戮百万人的种族灭绝。缅甸与埃塞俄比亚,同样深陷此局:缅甸军政府长期以“八大民族”划分治理,却忽视缅族之外群体的政治诉求,导致地方武装林立;埃塞俄比亚前政权推行“民族联邦制”,按族群划省,结果民族认同压倒国家认同,内战再起。

问题核心不在“民族存在”,而在将民族作为政治权力的基本单位。一旦民族与土地、自治、资源分配挂钩,便形成“我们 vs 他们”的零和博弈。主体民族感到被剥夺,少数群体则恐惧被同化,国家成为利益争夺的战场,而非命运共同体。

真正的出路,不是否定文化多样性,而是重构国家认同的根基:以公民平等取代民族优待,以共同语言与历史记忆替代族群标签,以法治统一替代自治割据。法国“共和模式”虽有争议,但其坚持“国家之下无族群”的原则,有效遏制了分裂主义。

历史证明,民族划分若服务于政治平衡,终将反噬国家统一。唯有超越“民族政治”,回归“公民国家”,才能避免下一个“苏联”或“南斯拉夫”重演悲剧。(书夷原创,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