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球首家!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下线,卢拉总统成为车主

你们知道吗?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第14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式下线,除了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到场以外,巴

你们知道吗?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第14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式下线,除了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到场以外,巴西总统卢拉、副总统杰拉尔多·阿尔克明、中国驻巴西大使祝青桥、巴伊亚州州长热罗尼莫·罗德里格斯,以及多位政府官员等也到场祝贺,一同见证了比亚迪的里程碑时刻。

1400万新能源:全球首家!

对比亚迪来说,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是什么概念?简单算笔账:如果每辆车平均行驶10万公里,这些车累计行驶里程能绕地球赤道近7万圈;而作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目标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其实坚持了19年时间,从刚开始深圳的一间电池小厂,一直坚持做到现在。仔细想来,这些年,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新势力玩家不断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从“蓝海”变成“红海”。比亚迪能发展到现在的样子,靠的从来不是单点突破。就像王传福在仪式上说的:“我们在巴西不是一天炼成的。”从11年前带着电动大巴进入巴西,到现在乘用车连续两年登顶当地新能源销冠,超17万巴西车主的选择,早已为今天的1400万埋下伏笔。

总统也成为了比亚迪车主

巴西总统卢拉先生成为了比亚迪第1400万下线的宋Pro车主,卢拉先生在接过车钥匙时的那句“这份荣光属于巴伊亚,属于中国,也属于巴西”,道尽了这场合作的双向价值。对巴西而言,比亚迪带来的不只是产业——卡马萨里工厂不仅生产汽车,更直接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零部件供应链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尊严感”。卢拉提到“让巴伊亚人民重拾尊严”,这不是客套话:当一座工厂能让普通工人通过参与全球高端制造获得收入与技能,当“中国品牌”不再是廉价标签,而是能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升级(比如未来给学校送新能源车),这种产业互动早已超越了商业范畴。

对中国企业来说,巴西市场的突破同样是“本地化”的教科书案例。比亚迪没有把中国模式简单复制到巴西,而是扎根本土:从电动大巴时代的“试水温”,到乘用车阶段针对当地路况、气候调整产品(比如应对热带高温的电池管理技术),再到如今为COP30定制新能源车、赛后捐赠公共机构,每一步都在回答“如何成为巴西企业”的问题。这种“不赚快钱,长期扎根”的态度,或许才是它能在海外市场走得远的底层逻辑。

又增加了一条比亚迪路

仪式前一天的“比亚迪路”揭牌,此前,美国兰卡斯特、泰国罗勇已有以“比亚迪”命名的道路,如今南美洲首条落地巴西。这些道路不只是地理坐标,更像是比亚迪全球化的“脚印”——从北美到东南亚再到南美,它的生产基地始终紧扣当地产业需求:美国工厂服务北美市场,泰国工厂辐射东盟,巴西工厂则瞄准拉美这个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增量市场。

更关键的是,这种布局不是孤立的。比亚迪的“国际化与本地化融合”战略,本质是在构建一个“全球资源-本地生产-本地反哺”的闭环。比如,巴西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逐步提升,既降低成本,又带动当地产业链升级;而为COP30提供的车辆,赛后捐赠学校,又将企业责任嵌入当地社会发展。这种“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双重输出,让它在全球市场的角色从“参与者”变成了“共建者”。

关于未来

比亚迪的全球化开启全新篇章,比亚迪不仅仅是在中国卖得不错,它在国外同样也备受欢迎,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的进展比我想象要快一些,但它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车带到国外,而且还根据不同的区域市场需求,去融入适合本地的新能源产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在努力打造产业生态,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自然会赢得更多的市场。比亚迪下一个里程碑,应该也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