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蒙眼踩父母过桥”校方活动被骂上热搜:这到底是感恩,还是精神绑架?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90天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7个词条前不久,郑州一所中学的活动视频在网上引发轩然大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90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7个词条

前不久,郑州一所中学的活动视频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视频中,家长们跪成一排,而孩子们则被蒙着眼睛,踩着父母的脊梁走过独木桥,这一行为被寓意为“走向新的开始、新的人生。”

起初孩子们并不知情,被人搀扶着踩在人肉独木桥上懵懂前行。

可当摘下眼罩看清脚下的场景时,不少孩子瞬间崩溃痛哭。

这场被校方称作感恩教育的活动被传到网上,瞬间沦为全网谴责的对象。

有人不解,“愧疚式绑架”早已成为人人喊打的糟粕,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何还要用这种践踏尊严的方式诠释亲情?

这种行为究竟是想引导什么?表达什么?宣扬什么?

现如今,网络上、生活中,总有人借着孝道渲染父母的牺牲,要求孩子们无条件顺从父母,回馈恩情;也总有人对着原生家庭的话题发泄不满,要求父母认错,要求得到更多的爱。

而当越来越多相似的观点和言论入侵你的大脑,你就会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选择站在亲情的对立面。

父母盯着子女不孝的视频暗自焦虑,子女稍有怠慢,就成了不孝顺的危险信号;

孩子刷着原生家庭窒息的言论心生怨念,父母稍加管束,就成了压抑天性,控制绑架的写照。

可亲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更不是被他人观点裹挟的傀儡戏。

错误的引导,只会让亲人相看两厌,让亲情走向歧路。

这门需要用一生修习的课程,既不该被养儿防老的执念绑架,也不该被原生家庭有罪论带偏。

健康的亲情,落在清醒的边界里,落在理性的和解中,更落在自我救赎的路上。

01

恩情不是枷锁,放大苦难是亲情的毒药

父母养育子女,本是一场心甘情愿的付出,却总有人将其异化为道德绑架的筹码。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就该听我的!”

“都是为了你,否则我至于活这么惨吗?”

这样的话语,或是情感的宣泄,或是希望的寄托,但本质无疑都是将自己的苦难转嫁到孩子身上,用愧疚感捆绑子女的人生。

近期热播剧《余生有涯》中,毛晓彤饰演的女主角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从小偏爱儿子,将所有资源都倾注在他身上,却在儿子成年后无力养老时,转头向女儿索要一切。

他们跑到女儿的公司大吵大闹,污蔑她不孝,逼迫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老家供养全家,最终导致女儿丢了工作、身心俱疲。

心理学中的情感勒索理论指出,这类父母往往通过放大自身牺牲,让孩子产生“我欠你的”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殊不知,亲情的本质,重在滋养,而非消耗。

真正的感恩,源于自发的爱意,而非被迫的愧疚。

长期被这种氛围包裹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坦然接受爱与付出,内心只会被自卑和亏欠感填满。

朋友小俊的母亲总在她面前哭诉自己婚姻不幸、拉扯孩子不易,甚至在她考上大学后,以家里没钱为由让她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

即便她后来通过努力实现经济独立,母亲仍不断以养育之恩索要钱财,将她的努力所得视为理所当然的回馈。

最终,母亲的贪得无厌,让母女二人撕破了脸,断绝了一切往来。

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道理:恩情本是温暖的纽带,一旦被无限放大,就会变成束缚成长的枷锁。

父母可以诉说不易,可以寻求孩子的照料,但不能以此干涉子女的人生大事和重要抉择,更不能用养育之恩要挟子女为自己做尽牺牲;

子女可以感恩付出,可以报恩尽孝,但不必为父母的人生负责,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亲情里最珍贵的,不是你欠我多少的算计,而是我愿意为你的真心。

放下养儿防老的执念,停止用苦难绑架子女,才能让亲情回归本真。

02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自我觉醒才是出路

“窒息的原生家庭”“中式教育毁了我”,如今,这些话语成了不少孩子的口头禅。

中学生抱怨父母管得太严,一点批评都听不得;年轻人遇到挫折就归咎于家庭环境,把原生家庭四个字视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家有初中生的邻居跟我说,孩子一说这些话,他们就被怼得无言以对。

我们看到了很多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伤害的人,他们或努力逃出生天,或热心分享感悟,又或者掌握话语权,将自己的故事、对抗原生之痛的策略分享给更多的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三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是在跟风宣泄情绪;一部分在自媒体上控诉原生家庭的人,是在将小事无限放大,在受害者心态中,等待父母的败阵。

其实,真的受伤也好,无病呻吟也罢,重要的是,一味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时间一长,人就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只有停止抱怨过去,主动改变现状,才能换来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如果原生家庭真的不够好,与其在网上寻求虚无的安慰,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用实力摆脱束缚;如果只是成长中的正常矛盾,更该学会换位思考,而非盲目跟风指责父母。

前段时间,热播剧《命悬一生》中,田宝珍这个角色火了。

她出生在贫困的小山村,父亲重男轻女,早早就要将她包办婚姻换彩礼。

面对原生家庭的不公,田宝珍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果断拉着男友私奔,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

到了糖厂工作后,男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她却没有被安逸磨平棱角,偷偷准备厂办考试。

即便被泼冷水,她也没有放弃,利用所有空闲时间自学,最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后来丈夫意外离世,她更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在复杂的婆家站稳脚跟,凭借智慧和韧性一路逆袭,最终实现了阶级跃迁。

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一个起点。

成熟的人,不会让过去的经历定义自己的一生。

放下抱怨,主动觉醒,才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03

矛盾不是死结,舒服相处才是终极答案

亲人之间的矛盾,似乎永远是无解的难题。

有人因为一句话的争执,就与父亲断绝关系,从此不相往来;

有人心疼单亲母亲的不易,忍受了四十多年的精神霸凌,在压抑中耗尽自我。

到底该忍气吞声维系表面和睦,还是果断断绝关系寻求解脱?

其实,关乎情感的问题,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亲情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既有血脉相连的羁绊,也有观念碰撞的摩擦。

最通透的做法,不是非要争个对错,而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相处方式。

能和解就好好相待,不能相容就保持距离,时间会沉淀所有矛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委屈自己,也不辜负过往。

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昆与父亲的矛盾贯穿了大半辈子。

周父是典型的大家长,性格固执,不善表达,总觉得小儿子秉昆不如哥哥姐姐有出息,言语间满是嫌弃。

而内心敏感的秉昆,渴望父亲的认可,却总在父亲的否定中备受伤害。

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一度多年互不通信。

直到周父晚年生病,父子俩才有了促膝长谈的机会。

秉昆说出了多年的委屈,周父也终于承认自己的偏见,一句“爸对不起你”,解开了父子俩多年的心结。

他们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对错,而是选择与彼此和解,在最后的时光里温暖相伴。

亲人之间,没有永远的仇恨,不必强求事事圆满,也不必逼迫自己委曲求全。

能放下,就珍惜相处的时光,不能同行,就坦然放手。

04

写在最后:放下执念,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前段时间看综艺,才知道曾经风光无限的“雪姨”王琳,也有着不幸的原生之痛。

她在精神霸凌和不受待见中度过了童年,与父母的矛盾早已过了数十年,依然难以释怀。

即便她如今功成名就,内心深处的那块疙瘩也从未消失。

去见父母的时候,她表面平静,可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还是暴露了内心的沉重。

综艺中,倪萍老师评价说:“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心里装着解不开的结,就像扛着一块大石头,走不远也走不轻快。”

我们或许会遇到放大苦难的父母,或许会经历不够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许会遇到不能满足自己的子女,或许会陷入难以化解的亲人矛盾,但这都不是我们肆意妄为、深陷沉沦的理由。

亲情这门课,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引导、参考都不权威,唯有内心的选择,才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愿我们都能在亲情中保持清醒:父母懂得适度放手,子女学会理性感恩;有矛盾时不纠缠,有伤害时敢远离;放下该放下的,珍惜值得珍惜的。

作者:蓝海,蓝鲸衔光,海雾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