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能玩出什么花样?南京大学博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玩游戏玩好了能写论文!

是的,你没有听错,一直被放在学习对立面的“游戏”,如今成了大学博士的论文素材。
写论文的“百川|记忆”也是个大神,他居然能在玩《率土之滨》时注意到SLG游戏玩法与物理规则之间的联系,愣是把《率土之滨》这款游戏玩成了“学术课题”。
他用热力学“熵减战略”和“量子化同盟”分析游戏,把率土游戏中的资源州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并且用热力学的“熵增原理”解释了游戏中的同盟内耗,再用“熵减战略”明确同盟成员分工,规矩立好,谁该干什么全都捋顺,从根源杜绝内耗。

等到发育期结束,游戏进入跨州作战阶段,他又抛出了更有意思的观点,用“量子纠缠”现象比喻跨州作战时的盟友关系。
基于量子一样紧密关联又互相影响的盟友,他提出了“量子化同盟”概念,专门解决跨州作战时的沟通、配合脱节问题。
别人玩游戏靠操作,这位博士靠的是公式,用物理法则把SLG的策略逻辑研究的透透的。

除了学术大佬外,率土圈子还有一个“神秘组织”——陷阵之志。
他们被玩家称为“率土教委”,能得到这个名号也是有原因的,别家同盟招募看战力看武将,他们偏偏不搞这套,反倒爱用三国历史考题筛选同好。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各种典故、战役、谋略全是知识点,想进他们家族?给主公先来一份试卷,先过考试关!
考到100分以上就能进家族,不止能进还会送一张月卡以示鼓励,要是能考到120分或者140分,家族还送自己的“特产”。
可要是考不到60分,那就别怪“率土教委”家族不给面子了,除了不能加入家族外,还将被家族拉入黑名单,永远不得再次申请!

也正是在这些文化带头人的影响下,率土玩家的整体文化水平水涨船高,连创作的作品都登上了央视大舞台,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

他们用檄文诗词记录游戏中的同盟博弈,将游戏中的玩家比作三国时期的忠义武将,既有现代游戏的乐趣,又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其说是普通玩家创作,不如说是这群玩家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三国故事,或是帮曹操避免火烧赤壁的悲剧完成一统天下的心愿,或是替诸葛亮完善那未曾实现的谋略,用自己的行动替那些三国名将弥补过去的遗憾。

从南京大学博士用物理理论解析游戏,到玩家作品入选国家图书馆,《率土之滨》已经不再是一款单纯的游戏,而是三国迷互相交流的独特平台。
在这里,游戏不再是“不务正业”的标签,反而成为了一群文化人互相激发创作力,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这大概就是《率土之滨》作为三国SLG游戏最特别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