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胜利油区,一架搭载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掠过抽油机群,实时数据流涌入云端。在孤岛采油厂生产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632口油井的生产数据,AI智能调优系统正在自动完成油井工况诊断与参数优化。
9月20日,孤岛采油厂GDN7P210井通过智能调优系统自动完成了“自检”和“修复”,冲次从1.9次自动优化至2.05次。这座老油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过去两三个人花费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的油井调参工作,如今在30秒内即可精准完成。
01 传统油田的数智蜕变
2024年8月,孤岛采油厂作为智能调优系统试点单位,开启了从传统管理向智能管理的转型之路。油田开发面临着一个长期痛点:油井调参是采油班站的常规工作,一旦工况变化需及时调整参数以保证正常生产。
“过去,一口井工况出现波动,需要两三个人花费半天时间落实现场资料、综合分析、调整参数。”采油管理五区技术人员王娜回忆道。
传统人工调参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先找与参数相匹配的皮带轮,再用拔轮器拔出旧皮带轮,换上新皮带轮,员工们轮番上阵,一锤一锤地将皮带轮安装到位,最后调整皮带,整个过程耗时至少一小时。
为提升生产效率,胜利油田研发推广智能调优系统,旨在通过动液面监测、功图诊断进行实时自动调参,实现注采井组生产参数实时优化和智能协同控制。
这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油田的数智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02 技术破壁与协同创新
面对老油田开发矛盾,孤岛采油厂创新构建了“1+3+N”智能建设体系:打造1个油藏运营管理平台,贯通地质开发、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三大智能决策系统,培育N个特色应用场景。
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孤岛采油厂抽调20余名专业骨干,成立智能调优工作专班,率先在采油管理五区优选30口井做试点。各业务部门间建立起一体化运行机制,彻底打破专业壁垒。
地质人员根据开发需要提供井号,工程人员进行智能调优井的优选,生产部门进行参数设置及具体运行,信息化团队则负责算法调试,形成闭环协作的技术攻坚模式。
这种多专业协同的创新模式,确保了智能调优系统快速见效。经过数次调研分析、软件优化、效果评价,智能调优系统和AI动液面监测的联动越来越完善,优化效率有效提升。
03 智慧油田的规模化效益
随着智能调优系统在采油管理五区试点成功,这项技术快速推广至全厂,形成了智能调优、柔性采油、柔性注水三大应用场景。2025年,孤岛采油厂完善《能耗与碳排放双控管理办法》,增加智能调优工作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严格执行“日运行、周评价、月总结”工作机制,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并将智能调优效果纳入月度考核激励。
目前,孤岛采油厂的智能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厂99%的油井实现远程启停,远程启停功能利用率超过99%,生产应急管控能力有效提升。
在胜利油田管理区级智能油田示范区——孤岛采油管理五区,油藏运营管理平台每日在云端汇聚4500余条生产数据,形成“新老措总”四条曲线,动态监测油藏及生产状态,如同油藏“心电图”。
系统集成3大类业务28项功能模块,产量风险调控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5天。
油田的智能化变革不仅体现在油井管理上。工艺研究所与管理区联合构建“采—传—看—诊—决”智能管控体系,如同给每口井配备了“AI医生”。
通过综合决策系统与安全识别报警仪联动,优化471井次重点施工环节,减少低效措施井249口,日增油0.5吨。
孤岛采油厂的智能化实践是胜利油田数智转型的缩影。今天,胜利油田数智化管理服务中心已成功将DeepSeek技术融入“胜小利”大模型,使其成为全国首个搭载DeepSeek的油气大模型。
随着智能调优、柔性生产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胜利油田正从传统的能源生产者转变为能源调节者,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为传统能源企业的数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几年,孤岛采油厂将协同数智化管理服务中心,持续提升智能调优系统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向着“全面感知、自动操控、智能优化、科学决策”的智能油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