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家居行业上演了一幕极具戏剧性的景象:亚振家居在一季度床组类产品销量同比下滑36%、橱柜类下滑29%的情况下,其股票却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意外“逆袭”,15个交易日内斩获12个涨停板,涨幅高达81.86%。这种基本面与股价的严重背离,折射出A股市场独特的估值逻辑与投资者心理。

亚振家居的经营困境已持续多年。2021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为负,2025年上半年亏损扩大至3309万元,毛利率同比降低20.23个百分点。细分产品中,除高端定制类收入微降3.89%外,桌几类、椅架类销量分别下滑47.42%和39.13%,中高端产品线全线萎缩。这与家居行业内卷困境相吻合,价格战使企业利润压缩至5%以下,消费者信任度走低,行业平均回头率不足15%。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5月6日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股价从5.68元飙升至26.28元,总市值达69亿元。这场狂欢的导火索是控制权变更,新实控人吴涛及其一致行动人以4.48亿元受让29.99%股份,并计划要约收购21%股权,引发资产重组预期。
一、政策补贴的“杠杆效应”
成为推高股价的第一根支柱。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政策中,智能家具20%、适老化改造30%的补贴,本意是推动行业转型,但亚振家居却借此炒作概念。该公司仅成立了南京亚振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尚未推出任何实质性的智能产品,也未获得补贴订单,市场却将其与“政策受益标的”直接挂钩。相比之下,欧派家居同期已推出智能产品线,智能橱柜销量占比18%,但因缺乏“重组预期”,股价仅微涨5.2%。显然,亚振股价上涨并非因政策红利实际兑现,而是“政策+重组”的双重预期导致估值大幅提升。《2025中国家居消费趋势报告》指出,个性化、智能化、绿色环保是行业趋势,但亚振既未像欧派那样建立成本优势,也未像我乐家居在轻高定赛道取得突破。亚振大宗业务收入暴增325%的转型信号,与产品线持续萎缩的现实形成矛盾,更凸显了股价上涨的不稳定性。

二、短期资金的“博弈逻辑”
使这场估值泡沫愈发严重。从股东结构变化来看,亚振家居一季度末尚有1.2万户股东,但股价飙升期间,股东数锐减至6072户,49.47%的股东减少,主要因投机资金通过集中持股制造“稀缺性”。这些资金并不关心亚振家居377项专利的实际转化能力(转化率不到5%),也不在意325%增长的大宗业务其实是低毛利的工程单(毛利率仅3.2%),而是关注“控制权变更→保壳重组→股价套利”的短期链条。某私募机构从业者透露:“对于*ST标的,资金更看重‘故事完整性’,只要有实控人变更、新业务注册这类‘钩子’,就能吸引散户跟风,完成一波快进快出。”在这种博弈中,散户成了最后的接盘者——交易所数据显示,亚振股价异动期间,散户交易额占比达68%,而机构资金净流出1.2亿元。
三、新规退市的“保壳焦虑”
使市场定价逻辑扭曲。2025年A股退市新规将“净利润+营收”指标改为“扣非净利润+营收”,大幅增加了保壳难度。亚振家居在2021至2024年连续亏损,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仍亏损3120万元,若年内不能实现盈利,可能面临退市风险。新老板吴涛斥资4.48亿元购股,市场认为这显示其保壳决心,但从财务数据看,公司流动比率仅0.83,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即便完成收购,也缺乏足够资金推动业务转型。更关键的是,新规明确打击“空转贸易、虚构收入”等保壳手段,亚振家居的所谓“双轨模式”既无资金支撑,也无技术储备,本质上仍是“讲故事”的保壳方法。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尽管政策东风与资本运作能制造短期行情,但家居企业的长期价值终究要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资本市场最终将关注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和“盈利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当市场不再为“空概念”买单,当退市制度真正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这种“销量下滑股价反涨”的怪象才会从A股市场消失。虽然政策和资本运作能造梦,但梦醒时分,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在裸泳。
本文章是自媒体人李波的原创作品(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1、业绩承压、持续经营能力被问询,亚振家居再谋“易主”-新京报2、智能家居新兴先锋:亚振家居开创新篇章 -搜狐网3、四次停牌核查,40个涨停!连亏四年的“退市钉子户”靠啥狂飙- 三鑫财经4、亚振复牌后股价创新高资金为何无视上交所的连续监管措施?-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