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涪陵的青山绿水间,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工厂正在书写中国页岩气产业的新篇章。我国首个页岩气处理加工工厂扩能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工厂产能提升至每天200万立方米,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处理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更意味着清洁能源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这座工厂的扩能升级,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低能耗液化技术,成为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液化天然气处理装置。通过AI技术优化液化流程,装置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较引进工艺能耗降低5%,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创新活力。
01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涪陵液化天然气工厂的核心技术在于将页岩气进行净化处理后,在零下162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下进行常压液化,这一过程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此次新建的日产百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装置,采用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液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最大亮点。通过AI算法优化整个液化流程,工厂实现了智能化运行和精准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显著降低了能耗水平。这种创新模式为整个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
02 安全保障区域发展随着扩能项目的建成投产,工厂总产能实现翻倍增长,从原来的每天100万立方米提升至200万立方米。年产液化天然气达到44万吨,将大幅提升区域液化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支撑。
自2018年一期项目投产以来,该工厂已累计为重庆及周边省份提供清洁能源140余万吨,有效改善了区域能源结构,减少了煤炭消费,为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扩能后,工厂的能源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03 转型助力双碳目标
页岩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涪陵液化天然气工厂通过将页岩气转化为液化天然气,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更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工厂采用的低温液化技术,使天然气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600,极大方便了储存和运输,提升了能源调配的灵活性。这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为其他地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
该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页岩气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进步,更展示了能源企业与当地政府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工厂正在成为我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