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爆料隐私式维权”还关乎公共利益

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

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私生活的描述。目前,该条内容已被限制展示。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这种因私下存在矛盾,通过网上发帖或现实中曝光等方式“报复”的并非个例。

身处法治时代,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式有多种,但部分人偏偏选择极端方式维权,其中之一是以爆料对方隐私维权。譬如:新闻中的房东因为租房纠纷在网上爆料租客身份信息和私生活信息;有人在某小区附近挂横幅揭露闺蜜和自己老公的隐秘丑事;有人为发泄不满,在朋友圈晒出与其同事的聊天记录截图……

这种现象,媒体称之为“爆料隐私式维权”,既存在于网上,也存在于线下,还存在于职场中。其共同点是,当A和B发生了矛盾,A通过爆料B的个人隐私,来维护自己的某种利益。从表面上看,A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权,但实际上,A也在发泄对B的不满情绪,涉嫌侵害B的相关权益,这要引起相关方高度重视。

爆料者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维权,能否达到维权的目的,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被爆料方以自身权益被侵害为由进行反击,大概率造成了双输局面:爆料者既要因为侵害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付出代价,也可能在朋友圈里被打上不可信、不可交的标签;被爆料方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后,个人生活、工作难免受影响。

这意味着“爆料隐私式维权”没有真正的赢家。除了爆料者与被爆料方双双受伤害外,如果爆料发生在线下,易引发围观影响交通秩序和区域形象;如果爆料发生在网上,尤其是曝光不堪入目的私生活信息,也背离网络文明、污染网络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维权方式不只涉私人恩怨,还关系到公共利益。

作为爆料者要认识到,“爆料隐私式维权”面临三大违法风险:涉嫌触犯《民法典》,如果被爆料方依法维权,爆料者或将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爆料方报警,爆料者或因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被行拘或罚款;另外,若造成严重后果,或触犯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诽谤罪”等罪名,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爆料者不要以身试法,否则,后果会很严重。而可行的维权之道是,协商、调解以及通过法院进行维权。但遗憾的是,部分人却选择极端的方式维权,以爆料、揭丑倒逼对方妥协,或者以此宣泄不满想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但这是缺乏法律意识的冒险行为。希望加大普法力度,促使爆料隐私式维权者醒悟。

从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说,社区、用人单位等基层组织要积极发挥调解职能,以解决纠纷当事双方或多方的矛盾冲突。社交平台等运营方,面对网上“爆料隐私式维权”,也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对肆意侵害他人隐私权益、背离网络空间文明的行为说“不”,如限制爆料者展示就是办法。

我们要意识到,“爆料隐私式维权”的本质是“以暴制暴”,这种维权方式只会制造和积聚新的仇恨,无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对此,不仅爆料者要回归理性,被爆料方也不能“针尖对麦芒”,采取相似方式回击。不但线上线下有关组织要发挥“调节器”作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也要对极端维权行为强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