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孩子一岁后,千万不要给他这些暗示

孩子一岁后,千万不要给他这些暗示一岁后的宝宝像台“小雷达”,不仅会走路、学说话,更悄悄把大人的话、眼神、动作都记在心里。

孩子一岁后,千万不要给他这些暗示

一岁后的宝宝像台“小雷达”,不仅会走路、学说话,更悄悄把大人的话、眼神、动作都记在心里。很多家长没意识到,自己随口说的话、无意做的事,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暗示”——有些暗示像小种子,会悄悄影响他的性格和底气,而有些暗示,越早避开越好。

别总说“你不行,妈妈来”。一岁多的宝宝想自己拿勺子吃饭,结果饭粒撒了一桌;想自己穿袜子,半天套不上脚趾。这时别急着抢过来,说“你太小了,弄不好”。一次两次,孩子会真觉得“我不行”,下次遇到新事,第一反应就是退缩。记得我家娃第一次想自己搬小凳子,我忍住没帮忙,看着他晃悠悠试了三次才成功,之后他遇到什么都愿意说“宝宝来”。其实孩子要的不是“做好”,而是“我能试”,哪怕慢一点、差一点,也是他在学着长大。

别用“你再这样,妈妈就走了”吓唬他。带娃出门,他赖在玩具店不肯走;吃饭时非要玩碗,说了好几次都不听。有些家长气不过,会假装转身走,说“你不走我走了”。孩子瞬间慌了,哭着追上来,看似“管用”,却在他心里埋下恐惧:妈妈会不会真的丢下我?一岁后的宝宝开始有“分离焦虑”,这种暗示会让他没有安全感,以后可能变得黏人、胆小,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惹妈妈不高兴。

别把“你怎么这么调皮”挂在嘴边。他把绘本撕成碎片,把纸巾抽得满地都是,把刚叠好的衣服扒得乱七八糟……你是不是忍不住说“你太调皮了”?但对一岁多的孩子来说,这不是“调皮”,是他在探索世界:撕纸是觉得声音好玩,抽纸巾是想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扒衣服是好奇“叠好的东西怎么变乱”。你说他“调皮”,其实是在否定他的探索欲。不如换个说法,“我们一起把纸巾收起来好不好”,既纠正了行为,又没打击他的好奇心。

别暗示“哭闹就能解决问题”。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你没买,他坐在地上哭;想熬夜玩,你要关灯,他躺着哭。如果每次一哭你就妥协,哪怕只是偶尔,孩子也会get到“只要我哭,妈妈就会答应我”。之后遇到不顺心,他不会好好说,只会用哭闹当“武器”。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更需要的是“被理解”,你可以蹲下来抱抱他,说“妈妈知道你想要那个玩具,但我们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等他平静下来再讲道理,比妥协或吼他更有用。

一岁后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给孩子“画样子”。少一些否定的、吓唬的、负面的暗示,多一些鼓励的、温和的、正面的引导,孩子才能带着满满的底气,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这个世界。毕竟,我们要养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敢做自己的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