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学会用脑比盲目的勤劳要重要得多,课堂上40分钟的认真比课后400分钟的努力要有用得多。但,自己做是这样一回事,真正到了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似乎背道而驰... ...
“强迫”孩子学习,我成了“坏妈妈”孩子上一年级的这一年,我跟很多家长一样,陷入了“学业焦虑”,孩子的成绩惨不忍睹,这以后可怎么办。咬咬牙,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决定辛苦一些,周末一起“卷学习”——早上刷数学题,下午玩一会,练习英语口语,晚上改语文和数学错题。

看着孩子在那里哭,我也在反思,母女俩的努力,似乎在做无用功,仔细复盘学习的过程,突然发现,这问题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努力与否”上面:
孩子背古诗会盯着课本背,结果第二天就忘了
数学题当时做的很好,数字变一下,题型改一改,就不会了
让她每天谈谈自己的一天做什么,她也只会说今天吃了什么,玩了什么
孩子不是没有努力,她的用功我看在眼里,归根究底,还是没学会怎么让脑子好好干活!

“学会用脑”才是孩子学习的“底层能力”。不会用脑子的孩子,就像蹲到砍柴,再用力也砍不动,做什么都是在做无用功。
死记硬背,其义难现
孩子记知识点的时候,今天背,转头忘,只能反复返工,最后时间耗了,却没有任何结果。越背东西越记不住,这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情况,这跟大脑记忆机制有关,记忆是通过理解内容、间隔重复、主动提取的方式巩固的,机械重复只会削弱大脑的存储能力。

孩子遇到难题,没有办法解决,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就会出现慌乱的情况。所谓的难题,其实只是大脑没有和自己所学产生配对,所以孩子没办法匹配解决方案,只会慌乱无措,越学越没信心。
盲目刷题,全都无用
不少家长会跟我一样,让孩子刷题!刷题!刷题!做得多了,也就会了,毕竟熟能生巧。但学习不是如此,刷再多的题,抓不住重点,换个题型照样是错,这样的学习,只会耗费时间,最终学无所成,还会让孩子出现“困倦感”,学习陷入僵局。
巧用“脑科学”,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是没有公式的,错误的学习不仅不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会用脑,一旦孩子学会用脑,情况会完全不同。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其实就是要教会孩子怎么用脑,激活孩子的“全科学习脑”,家长的引导会更加简单,巧妙利用“脑科学”,将孩子培养成[六边形]学霸,这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大家可以去看看《小学生全科学习脑》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深耕教育行业和神经科医学的朱迪·威利斯博士,她将脑科学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撰写了这一本书。

图像思维强的孩子如何获得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思维强的孩子如何学习逻辑概念
如何启蒙数学的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

第一部分:塑造强健大脑
详细分析了良好学习方法背后的依据,也从“脑科学”出发,分析了不同“智能”的孩子应该匹配什么样的学习风格,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最明确的指示,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会更有动力。

要孩子喜欢阅读,就要在孩子脑中形成一条把大脑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的神经通路,这一部分就是教大家怎么建立这条神经通路,让孩子获得理解文字的能力,并将其转化成思想和记忆。

拥有不同能力的孩子,他们在英语阅读上会有不同的方式,例如模式化能力强的孩子,能识别和记住自己在字母、单词和结构中发现的规律,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英语阅读者的养成,其他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也会有独属于他们的能力。

数学学习讲究思维,不同的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也不一样,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手把手教家长去提升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分析激发孩子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强调课内外的观察和合理的引导,给家长很明确的指示。

写在最后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家长与其盲目的监督孩子,孩子学得辛苦,家长压力巨大,最后一无所成。倒不如学会从根本出发,让孩子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握在手上,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这或许才是学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