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尔多斯——这座被誉为“中国绒都”的城市,羊绒产业占据全国二分之一的加工营销能力、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额。这里,有无数人为“温暖全世界”而奋斗,而麻忠虎与崔婧婉,正是其中被称为“绒都侠侣”的行业翘楚。从2006年创业至今,他们用二十年时间,以诚信立业与品质坚守,织就了一件件可以传世的羊绒衫,也让“双绮”成为中小羊绒企业中的“隐形冠军”。
01
起航于乱世,坚守高于国标的含绒量

麻忠虎和崔婧婉都毕业于内蒙古纺织工业学校(现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两人决定创办自己的羊绒企业。彼时,羊绒市场正值“群雄逐鹿”的阶段,规则混乱,以假充真、良莠不齐的产品充斥市场。许多所谓“羊绒衫”根本达不到国家行业标准,而30%的含绒量,已是当时的最低门槛。
然而,麻忠虎和崔婧婉不愿为短期利益“侮辱自己的专业”。他们从一开始就坚持,所生产的羊绒产品含绒量最低必须达到40%——比国标高出一大截。这样的选择,在价格战盛行的市场中并不讨好。“很多客户一看价格就走了,”崔婧婉回忆道,“但我们相信,注重品质的客户,一定还会回来。”
事实也正如她所料。不少当初为低价转向别处的客户,在吃过亏、上过当之后,又回头找上门来。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双绮”的铁粉客户。他们的信任,不是来自营销话术,而是来自一次次触摸、穿着、比较之后,对品质的由衷认可。
02
信用是墙上的奖状,更是心里的秤

随着羊绒市场逐渐规范,一批以次充好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而以“双绮”为代表的实力派企业,逐步站稳了脚跟。走进“双绮”的展示区,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产品样本,而是挂满整面墙的荣誉证书——从国家级、自治区级到市级,清一色是“信用企业”的认定。
对麻忠虎和崔婧婉而言,这些奖状不只是一纸认证,更是二十年如一日对信用的珍视。正如崔婧婉所说:“我们不只想做一单生意,而是想做一辈子品牌。”
而支撑这份信用的,不仅是产品标准,还有团队的情义。创业初期,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工资时常无法按时发放。令人动容的是,老员工们没有离开,反而主动找麻忠虎商量:“我需要钱就先支一点,剩下的等你宽裕了再发。”
老员工的不离不弃,成为“双绮”走过低谷的重要力量。至今,公司50多名员工中,仍有十几人是从创业初期一路同行。“有这样好的团队,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干?”麻忠虎说起这些,语气中仍带着哽咽。

03
从鄂尔多斯到巴黎,用实力走上国际舞台

“双绮”不是一家普通的羊绒加工厂,而是极少数拥有自主纺纱能力的中小企业。他们坚持选用当地阿尔巴斯山羊绒作为原料,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全程把控。
除了自有设计团队,双绮还常年与专门分析国际流行趋势的机构合作,确保产品兼具地域特色与时尚感。每一款服饰,都使用自产纱线,经过多次打版、试穿、修改,才投入量产。
2024年9月,“双绮”登上“巴黎时装周鄂尔多斯市羊绒时尚日”,在法国布隆尼亚宫向全球展示中国羊绒的工艺与美学。随后,他们又走进意大利米兰,与时尚之都零距离对话。这些国际亮相,不是偶然,而是二十年如一日对品质与设计的积累。
04
产业协同,共建羊绒新生态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羊绒溯源考察行中,我们Miray觅瑞团队与双绮进行了深度交流。作为国内首个垂直羊绒产业的服务平台,我们正在搭建连接中国市场与全球优质羊绒资源的桥梁,而双绮这样的优秀企业,正是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对“绒都侠侣”在企业发展中形成了完美的分工协作——麻总深耕生产管理,崔总专注产品研发,二人对质量和创新的共同追求,让双绮始终保持着活力与潜力。在我们运营的中亚绒毛交易市场中,我们不仅关注原料交易,更致力于打造信息、技术和趋势的交流平台,而双绮的成功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印证。
05
启示与共勉:中国羊绒如何在国际舞台走得更远?

“双绮”的二十年,是中国中小羊绒企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品质时代”的缩影。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诚信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品质不是口号,是底线。
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鄂尔多斯,不止鄂尔多斯”。这里还有无数像双绮一样优秀的品牌正在崛起,他们需要更完善的产业服务、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高效的资源对接。这正是Miray觅瑞努力的方向: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助力更多中国羊绒企业走向世界。
在国际品牌林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羊绒企业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风。唯有像“双绮”这样,扎根原料优势、强化设计能力、坚守信用底线,同时在产业协同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尊重与市场。

正如一位行业老师傅所说:“好的羊绒衫,是能传世的。”它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段故事、一份信任、一种温度。“绒都侠侣”麻忠虎与崔婧婉,用二十年时间,把鄂尔多斯的风、草原的光、匠人的心,织进了每一件双绮羊绒衫里。
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在平台与企业的深度协同中,我们相信,中国羊绒的未来,必将更加精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