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支付免缴“苹果税”、欧盟用户享受10%-17%的分层佣金时,中国市场30%的固定费率显得格外刺眼。近日,55名中国消费者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递交联名举报信,直指苹果公司滥用iOS生态支配地位,在应用分发与支付渠道上实施国别歧视——中国用户既无法像欧美消费者那样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网页侧载),也不能跳转至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平台交易,只能被迫绑定苹果IAP支付体系,最终30%的佣金成本通过定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形成隐性权益损害。这场举报不仅是个体维权,更揭开了科技巨头“全球差异化规则”的真面目,与此前2021年针对“苹果税”的反垄断诉讼形成“行政+司法”双管齐下的维权态势。

从法律层面看,苹果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举报信明确指控其三项违法事实:强制限定应用获取渠道、垄断支付方式、收取不公平高价佣金,完全契合《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典型情形;而其通过“反引导条款”禁止开发者提示第三方支付选项的做法,更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精神。
数据则进一步戳破苹果的“双重标准”:作为苹果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中国用户承受着“最严规则+最高佣金”的双重不公。2023年苹果在中国通过“苹果税”创收超四百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64.4亿美元(超欧洲市场),且“苹果税”占中国区营收比例达10%,远超美国的8.8%和欧洲的4.6%。若美欧“苹果税”因监管持续走低,2026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苹果税”总额最高的市场——这种“赚中国钱、给中国最苛刻待遇”的行径,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更是对中国市场规则的漠视。

2025年以来,苹果在美欧市场的垄断壁垒已逐步瓦解:美国联邦法院裁定其开放支付渠道选择权,欧盟重罚5亿欧元后迫使其一并放开第三方支付限制、降低佣金;日本勒令其年底前开放第三方渠道,澳大利亚法院裁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俄罗斯通过立法强制开放支付与应用渠道。这些案例证明,苹果从非“天生合规”,而是“欺软怕硬”——在监管压力下妥协,在约束缺失时放肆。唯独在中国市场,苹果固守早已被美欧摒弃的封闭规则,本质上是对中国监管决心的误判。
面对明目张胆的国别歧视,中国需从三方面主动作为:其一,监管层面要硬核出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尽快立案查处,依据《反垄断法》明确界定苹果的限定交易、垄断支付等行为,拿出如欧盟重罚、美国裁定般的有力举措,让其为歧视性政策付出代价;其二,规则层面要捍卫平等。中国市场欢迎外资企业,但绝不容忍“双重标准”,必须要求苹果将给美欧的“合规待遇”同步落地中国,开放第三方应用商店与支付渠道;其三,权益层面要坚定守护。数亿iOS用户的公平交易权不容侵犯,中国市场的公平底线不容触碰。

从安世风波捍卫海外投资权益,到如今直面“苹果税”歧视,中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早已不是被动接受者。55名消费者的举报,彰显了中国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而监管部门的行动,将定义中国市场的公平底色。苹果该清醒了:中国不是可随意区别对待的“例外市场”,更不是垄断行为的“法外之地”。
对歧视说不,中国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