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通读了金庸所写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这十五部作品,那就一定会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有深刻的感受,金庸笔下的武林就总能给人这样的感觉。
那是因为在主线剧情之外,金庸常常还会在背景设定中提到一些传说级别的高手,哪怕他们从来都没有机会正式登场,但通过金庸赋予他们的文字描述,读者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强大。
比如本文要提到的这位高手,他是其他文学作品中一个有名的逃兵,然而到了金庸笔下,他却成了绝世高手。
一、有原型的角色
尽管金庸的十五部作品都是他亲笔原创的,但金庸也从未否认过,自己的故事中引用了不少现实历史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定。
(扫地僧剧照)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段誉,那小子就并非金庸原创,他的历史原型即是大理宣仁帝段和誉,金庸不过是对这个角色进行了武侠化的润色。
甚至金庸为了让段誉与其历史原型段和誉的形象更为契合,他还在新修版中加入了一节段誉当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的描述,那是因为段和誉正是称帝四十载而后避位为僧。
除了有历史原型的角色之外,金庸还会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甚至直接引用其中的角色。
比如他的小说中就提到了不少源自《水浒传》的梁山好汉。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主角郭靖,他就被设定成“赛仁贵”郭盛的后人,郭盛是个虚构的角色,金庸给他编个英雄后人,也无妨。
又如丐帮简长老会鲁智深的疯魔杖法,参仙老怪梁子翁会燕青的燕青拳。
甚至金庸还直接承认,那《书剑恩仇录》就是照着《水浒传》的套路写的:“《水浒》众英雄向朝廷投降了,投降的结果十分悲惨。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书中领袖陈家洛与清朝皇帝妥协,受到欺骗,结果十分悲惨。”
(萧峰、扫地僧剧照)
所以他笔下出现了以其他文学作品中角色为原型的人物,那也并不稀奇,而本文要提到的这位,就是连萧峰见了他徒儿都要跪拜的高人。
二、萧峰跪拜的高手
萧峰是《天龙八部》中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每当他出手,敌人总不免应声倒地。
所以还有谁能让萧峰跪拜?似乎从明面上来看,能够让萧峰无计可施的对手,也就只有一个少林扫地僧了。
那僧人凭借一手无形的气墙,就能阻拦天龙四绝以及慕容复的杀招,当真是无解,不过除了扫地僧之外,还有一位高手能让萧峰跪拜。
那人正是萧峰的父亲萧远山。
其实严格来说,哪怕抛开父子关系不谈,萧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赢他爹萧远山,毕竟当年的雁门关一战,萧远山可是凭一己之力杀败了中原二十一位顶尖高手的围攻,他当时的表现,可比萧峰在聚贤庄力挫群雄时更为亮眼。
(萧远山剧照)
萧峰杀败群雄时,几乎也是要殒命当场的状态,而萧远山当年杀败群雄,甚至还是收着打的,他放过了玄慈、汪剑通等人,若放开手脚,只怕玄慈、汪剑通也必死无疑。
所以萧远山的实力确实是强,那么问题来了,萧峰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自幼随少林玄苦大师以及丐帮汪帮主习武,那萧远山的一身神功又是哪来的?
书中倒也不是一点儿也没解释,后来智光大师就念了萧远山绝笔的内容,其中就提到萧远山有一位汉人师父。
说是:“余授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与汉人为敌,更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萧远山绝笔。”
这就怪了,此时宋辽两国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又怎么会有汉人跑去辽国,还把自己的一身神功传给一个辽人?
(萧远山、杨四郎剧照)
显然,这人的身份不简单,若结合前文提到的,金庸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一点来看,那萧远山的这位汉人师父的身份,其实也就不难猜测了。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这人的原型,应该是一个逃兵。
三、神秘的师父
不卖关子,笔者所指的那人,正是《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中的杨延朗,也就是杨四郎,当然,在《四郎探母》中,他名叫杨延辉,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事迹与萧远山的那位汉人师父的形象十分契合。
当年杨四郎是在金沙滩一战被俘虏,无论他主观意愿是怎样的,至少对于宋军一方而言,他确实是个逃兵,毕竟后来的他还娶了辽国铁镜公主,因此他能接触到辽国军官萧远山,那也说得过去。
尽管他身处辽国,却依旧心系大宋,于是他见萧远山致力于维护宋辽和平,便将一身神功传给了萧远山。
你可能要说了,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有这号人物吗?
你还别说,笔者说的不算,《笑傲江湖》中的书中角色的说法,总能有说服力。
那桃谷六仙就提到过杨四郎这号人物:“有一人道:‘单是杨家将,也未必是杨令公、杨六郎、杨七郎,或许是杨宗保、杨文广呢?’另一人道:‘为什么不能是杨四郎?’先一人道:‘杨四郎投降番邦,决不会起一座庙来供他。’另一人道:‘你讥刺我排行第四,就会投降番邦,是不是?’”
(杨家将剧照)
你看,杨四郎确实存在于金庸武侠世界观里,而在后世武林人士看来,他确实是个投敌之人。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杨四郎传功萧远山,力保宋辽和平,算得上是个英雄人物。
只是不知为何,金庸不愿写明这段关系,或许当年他创作一本《天龙前传》的话,杨四郎也会是书中的关键人物吧,只可惜如今读者只能自行脑补这个角色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