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水产禁令生效,中方反制一波接一波,日本右翼内部开始反水

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把中日关系这锅水瞬间烧开了。原以为只是右翼惯用的政治姿态,结果中方火速反应,水产

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把中日关系这锅水瞬间烧开了。

原以为只是右翼惯用的政治姿态,结果中方火速反应,水产禁令、旅游警告、文化活动暂停,一套组合拳打得日本措手不及。

更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国内右翼也开始反咬高市早苗,这场“外交豪赌”,看起来正在变成她自己的政治滑铁卢。事情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中方反制快准狠

11月19日,中国宣布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个禁令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今年6月,中方才刚刚“象征性”恢复一部分进口,批准了3家企业。

可才过了几个月,形势急转直下。北海道的扇贝成了最大受害者——93%的出口靠中国,2022年卖给中国的水产高达489亿日元,现在全砍了。

这禁令不光是因为高市那句大嘴巴的话。日本方面迟迟不提交放射性检测报告,态度敷衍得很。

这边刚送来6吨扇贝,那边就被喊停,一点情面都没留。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也在下滑,舆论压力之下,中方动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海鲜,中方还动了旅游这根神经。官方发出赴日旅游安全提醒,结果国内航司直接取消了49万张赴日机票。

旅游业本来指望年底旺季回血,现在一下少了12亿美元的游客消费,日本本地的民宿和商圈直接懵了。

文化交流也没逃掉。澳门原定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延期,广岛那边的友好城市活动直接取消。原本计划的20多场双边交流,现在全泡汤。

说白了,这些不是“顺带手”的动作,而是中方对日本的一次系统性冷处理。

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额超过3083亿美元,占日本GDP的7%以上。这一轮反制,不光是情绪发泄,更是精准打击。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讲得明白:中方立场坚定,反制是民意所向,也是市场逻辑。就这力度,高市恐怕一时半会还缓不过神来。

舆论战升级揭系统性问题

这次中方舆论不再客气。新华社直接把日本政治生态称为“毒土”,并点名高市早苗是这片毒土上长出来的“毒苗”。

这句话掷地有声,比以往的“个别言论不当”重了不止一个量级。

“毒”从哪来?文章里列得清清楚楚:历史修正主义没断根,对台殖民情结没放下,军国主义幽灵在复活,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

这些顽疾一旦交织,出问题是迟早的事。高市说台湾是日本的“生死线”,乍听刺激,实则是对现实的误判。

过去中方批评还留有余地,这次是直接定性。

有评论指出,这不是情急之下的口误,而是一次政治投机,借着台湾议题刷存在感,甚至是为了扩军修宪铺路。

更尴尬的是,高市在舆论压力下表现得像“夹心饼干”:台面上死撑,台下却频频“降温”,她在自民党内部的言论也开始变得模棱两可。

有人说她在“演戏”,也有人说她“胆子小但嘴硬”。这种不一致只会让人不信任,更让日本民众心里发毛。

中方这波舆论战,不只是对高市个人的敲打,更是对日本整个政治环境的警示。

把问题定性为“系统性错误”,等于在告诉日本:如果你整个政治土壤出了问题,那你们的对华政策只会越来越走偏,最后连缓和的余地都没了。

高市早苗陷政治孤立

高市原以为站在右翼立场上就安全,结果现实啪啪打脸。日本维新会的桥下彻直接开炮,说“没有实力就别乱说话”,这话摆明了是在骂她。

右翼阵营里不少人开始反水,不是因为看不惯她的观点,而是担心她把日本拖进麻烦里。

就连自民党内部也在“阳奉阴违”。有干部私下吐槽,高市一味模仿安倍那一套,可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了。防卫省的官僚更是火大,说她不按剧本来,踩到了“老虎尾巴”。

麻生太郎的表态也很微妙。他说“既然生了就要养”,听起来像在讲责任,其实是暗讽高市挑事之后没人收场。

东京和京都也爆发了抗议集会,民众手举“高市下台”“守护民生”的标语,表达对现有政策的不满。

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情绪。据报道,东京民宿订单骤降一半,旅游业、餐饮业损失惨重。原本指望中国游客拉一波经济,现在全泡汤。民众的不满开始往高市身上集中,她的基本盘正在松动。

右翼支持者其实没那么死忠,他们要的是安稳的生活和清晰的战略方向。如果高市的激进路线伤害到自己钱包,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

她这次的“豪赌”,本想赢得右翼支持,结果不但输了民心,还把自己推向政治孤岛。

高市早苗这一波操作,说到底是把战略当成了秀场。她想用一句话掀起一场风暴,结果却在现实面前摔了个大跟头。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是谁想碰就能碰的。中方的反制既是强硬的回应,也是清醒的信号。

这一场外交风波,正在变成她个人的政治灾难。继续硬顶,她会彻底失去中日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旦退让,又会被右翼阵营视为背叛。

进退两难,她自己点的火,连灭火器都没带。

参考资料:

中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学者:高市早苗让日本国民成了牺牲品

2025-11-20 06:54·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