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全球竞速的赛道上,中国正面临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指出,若不能前瞻性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跨领域、多行业、全场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我国将在人工智能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
现状扫描:多领域人才缺口凸显医疗领域医学影像AI岗位招聘周期普遍超6个月,具备医工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香饽饽";芯片设计、大模型架构、新型神经网络等前沿方向,即便高校与科研院所携手企业联合培养,仍难以满足岗位需求。智能终端、自动驾驶、脑机接口、合成生物、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实操型技术应用人才同样严重短缺。数据表明,当前AI岗位仍主要依赖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毕业生支撑,而研究型高校的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存在明显脱节。
深层剖析:人才培养机制之困问题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需求的错位。人工智能专业设置时间短,尚未形成规模化培养能力;传统学科壁垒导致跨学科融合不足,课程设置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例如,医学影像AI需要同时掌握医学影像知识、机器学习算法和医疗数据处理能力,而现有教育体系难以实现三者有机融合。
破局之道: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余有成提出,需从三方面系统破局:其一,推动课程体系革命性变革,设置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交叉课程,强化数学、计算机、行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其二,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场景应用牵引、工程实践为基、产业落地导向"的融合培养平台,如华为与高校共建的AI人才培养基地已实现课程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双导师制""项目制学习",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未来展望:生态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展望未来,需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方联动的生态化培养体系。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引导资源倾斜,高校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课程重构,企业要开放真实场景数据与项目资源,科研机构则需承担前沿技术转化使命。通过这种模式,可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供给能力。
人工智能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唯有构建起跨学科、重实践、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才能为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革新命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