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威,25岁,软件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刚走出校园时,我以为自己对“技术”已经很熟悉了。Java、Python、数据库、算法题,样样不陌生。直到投简历的那一刻,我才发现现实给了我一记闷棍——招聘要求那一栏几乎都写着:
“熟悉AI大模型、了解Prompt Engineering、有AI项目经验者优先。”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会写代码,但不会AI。而在这个时代,后者似乎更重要。
“要不要学大模型?”这是我反复纠结了一个月的问题。直到有天在B站刷到一句话:“AI不会替代程序员,但懂AI的程序员,会替代不懂AI的程序员。”我当时愣了几秒,然后默默打开了“小灰熊AI课”的报名页面。

(我的大模型老师们)
报名前我还有点心虚,毕竟AI看起来太高深了,感觉不学个博士都进不去门。顾问问我:“你会Java和Python?”我说会。她笑着说:“那你已经赢在起点。剩下的,就是学会和AI‘说话’。”
刚上课时,我的状态就像一个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新手——紧张、手忙脚乱。Prompt Engineering?微调模型?API调用?听起来一个比一个玄。
但小灰熊的老师讲得出奇地通俗。他会用类比的方式讲技术,比如:
“微调模型就像给AI‘打补丁’,而提示词就像‘方向盘’——你转得准,它才能不跑偏。”
这句话让我彻底放松下来。

当然,也不是一路顺风。模型微调那节课,我被卡了整整两天。显存不够、路径报错、依赖冲突……我差点怀疑人生。
在群里吐槽后,助教耐心地帮我远程看配置,老师还录了个视频一步步演示。我照着操作,凌晨一点终于跑通了模型。看到那行“Training complete”,我直接笑出了声。
那种“我真的能做到”的感觉,比拿到offer还爽。
现在,我能独立用大模型写一个对话系统demo,也能写Prompt帮团队生成测试用例。前不久面试时,HR问我:“你在AI方向有什么实践?”我打开电脑展示了自己做的小项目。他看完沉默了几秒,说:“我们部门刚好在做AI产品,你有兴趣来试试吗?”
那一刻,我知道——努力真的会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