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上的较量,决定未来海战格局。
1982年马岛战争,英国海军“鹞”式垂直起降战机一鸣惊人,无需跑道即可起降的特性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英国新一代F-35B战机却在亚洲连续上演紧急迫降的尴尬戏码——这些每架价值过亿美元的“高科技产品”因液压系统故障沦为摆设,等待美国厂家千里迢迢前来维修。
就在同一时期,中国福建舰上的歼-15T战机从电磁弹射器上呼啸而起,45秒内即可弹射一架飞机,效率之高让全球军事观察家震惊。一场关于舰载机起飞方式的世纪之争,正悄然分出胜负。
01 垂直起降,看似美好实则代价高昂的“技术陷阱”F-35B的垂直起降能力确实令人惊叹:它能像直升机一样悬停,然后缓缓降落在甲板上。但这一炫酷技能背后,是惊人的性能牺牲和安全隐患。
为实现垂直起降,F-35B不得不在机身内塞进复杂的升力风扇和转向喷管系统。这使得它成为F-35家族中的“病秧子”——事故率占全系坠毁量的67%,战备率长期徘徊在50%左右。
更致命的是,垂直起降战机永远无法“满血”作战。以经典的“鹞”式战机为例,当它进行垂直起飞时,作战半径不超过100公里,载弹量不过仅1吨。
即便是先进的F-35B,如果选择垂直起飞,也只能携带有限弹药和800公斤燃油,几乎丧失实战价值。
历史上,垂直起降技术的探索充满坎坷。苏联的雅克-38战机在阿富汗高原频繁“趴窝”,因为高温环境下发动机推力严重不足。美国的XFV-12试验机则因升力系统设计缺陷,最终项目被取消。
02 电磁弹射,现代海战的“效率革命”与传统弹射方式相比,电磁弹射器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超级机器人。它能在45秒内完成一架舰载机从准备到起飞离舰的全流程。
电磁弹射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准的控制能力。通过调节电流,它可以为不同重量的飞机提供恰到好处的弹射力,从几十吨的重型战机到轻型无人机都能轻松应对。
对于飞行员而言,电磁弹射提供的是一种平滑且持续的加速度,极大减轻了他们的身体负担。相比之下,蒸汽弹射器就像一股突然爆发的蛮力,初始阶段过大的加速度对飞行员和飞机结构都不友好。
更重要的是,电磁弹射让舰载机能够满油满弹起飞,真正发挥出全部作战潜能。一架歼-35在“野兽模式”下可携带12枚导弹,而为了垂直起降能力牺牲性能的F-35B仅能携带7枚。
03 历史转折点,中国为何跳过垂直起降直接选择电磁弹射?中国海军曾经也对垂直起降技术产生过兴趣。1968年7月,中国空军曾向军委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问题”。
然而,经过深入评估,中国海军最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这并非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基于深刻的战略考量。
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域的国家,中国需要的舰载机必须具备大航程和重载能力。垂直起降战机在这两方面的天然缺陷,注定它难以满足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需求。
而且,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找到了一条更优发展路径。福建舰装备的电磁弹射系统,不仅能够弹射重型战机,还能适配空警-600预警机等特种机型,这是垂直起降技术无法实现的。
曾经有观点认为,两栖攻击舰配备垂直起降战机是最佳组合。但中国076型两栖攻击舰直接装备电磁弹射器的决定,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04 从马岛到福建舰,海战格局正在重塑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国海军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机共执行1500多架次作战任务,创下仅被击落9架的惊人战绩。这场战争让垂直起降技术名噪一时,各国海军纷纷将其视为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历史常常上演“路径依赖”的悲剧。英国作为垂直起降技术的先驱,如今却深陷F-35B的维护困境。在印度发生故障的英国F-35B,足足等待37天才等来美国维修团队,暴露出该型战机对专属后勤体系的绝对依赖。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发展道路。电磁弹射技术不仅可靠性更高,维护更简便,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舰载航空兵提供了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平台。
当今世界海军强国也在悄然转向。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开始削减F-35B订单,英意日联合研发的第六代战机(GCAP)也明确放弃垂直起降路线。这些变化印证了中国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福建舰甲板上,一架歼-35战斗机在电磁弹射器的推动下,仅需2秒多就达到起飞速度。与此同时,某大洋上的一艘两栖攻击舰上,地勤人员正在为F-35B的垂直起降清理场地,整个过程需要耗时一分钟以上。
效率的差距在每一次起飞中积累,最终汇成战斗力的代际差异。据估算,在相同时间内,076型两栖攻击舰能够投射的导弹数量是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2.2倍。
没有人会忘记“鹞”式战机曾经的辉煌,但海军航空兵的未来已经明确指向了电磁弹射的方向。当一个更简单、更可靠、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出现时,复杂而脆弱的技术注定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