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泡沫”预警?纳百川IPO暴露隐忧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百川”)的上市计划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透过其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百川”)的上市计划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透过其招股书的华丽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这家看似风光无限的企业,实则面临着客户高度依赖、财务状况恶化、信息披露不规范、专利争议以及产品质量隐患等多重挑战。

一、客户依赖与财务失衡的双重夹击

纳百川的业绩高度依赖宁德时代这一单一大客户。据招股书及市场分析文件披露,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宁德时代的营收占比均接近或超过50%,形成“核心业务系于单一客户”的极端脆弱格局。然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军企业,其战略调整对纳百川的影响巨大。2023年,宁德时代启动电池液冷板自研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将自研产能覆盖自身60%的需求,这意味着纳百川的核心订单正面临大幅流失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纳百川对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协议到期时间、续约进展等关键信息未明确披露,仅以“合作持续推进”等模糊表述回应市场关切。这种信息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不安,也暴露了公司在客户依赖问题上的被动与无奈。与此同时,纳百川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虽有所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2.00%逐年降至14.34%,降幅超35%。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反映了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的无力。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现金流方面,2024年纳百川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65.17%,2025年一季度更转为负值,显示出公司资金回笼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应收账款规模激增,占总资产比例超30%,存在巨大坏账风险;资产负债率攀升,短期偿债与运营资金缺口显现,财务压力不容小觑。这些财务指标的恶化,无疑为纳百川的上市之路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二、家族管控与透明度缺失

纳百川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缺陷。公司实控人陈荣贤夫妇及其子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合计控制55.58%股份,形成家族管控闭环。更令人关注的是,陈氏家族通过姻亲巩固控制权,董秘陈超鹏余的岳父以高价入股,显著高于同期员工持股平台的增资价,被疑“估值抬轿”。这种家族式管理结构,不仅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发行前股权结构,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在信息披露方面,纳百川同样存在避重就轻、模糊关键事实的问题。例如,公司早期招股书多次提及与特斯拉的合作,明确配套其Model3/Y车型液冷板,但更新版却将“特斯拉”替换为“T公司”,且未披露合作未达预期、未续约的核心事实。这种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也加剧了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危机。

此外,纳百川对专利争议、产品质量隐患等关键问题也未充分披露。例如,公司部分专利处于“无权”“终止”状态,有效数量存疑;电池液冷板存在“尺寸偏差、气密性不足”等缺陷问题,退货金额激增。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市场信誉和投资者信心。

三、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

作为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池包的关键配套部件,纳百川的电池液冷板质量直接关乎整车运行安全。然而,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招股书宣称公司拥有20项发明专利、183项实用新型专利,但近三年仅新增2项发明专利,创新动能明显不足。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专利处于“无权”“终止”状态,有效数量存疑。

尤其是董秘陈超鹏余的专利挂名争议,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陈超鹏余挂名136项专利,但公开履历显示其核心职业路径聚焦证券事务与管理,无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等研发背景,且超90%挂名专利与电池液冷板核心技术无关。这种“蹭专利营造研发假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的技术形象,也让市场对公司的真实研发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与此同时,纳百川的电池液冷板产品质量问题也频发。据市场分析文件及招股书披露,公司曾存在“尺寸偏差、气密性不足”等缺陷问题,退货金额从2021年的56.05万元飙升至2023年的361.9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4.11%。这种质量问题的频发,不仅引发了市场的安全担忧,也给公司的声誉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尽管纳百川声称这些问题可通过上线前检测排查,且“一般不会导致电池系统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但持续恶化的核心数据却与说辞相悖。市场对公司产品的信任度正在不断下降,这无疑给公司的IPO进程蒙上了阴影。(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