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如懿传》 vs 《甄嬛传》:同是流潋紫原著,为何一个封神一个翻车?

当《甄嬛传》在豆瓣稳坐 9.4 分的神坛,同是流潋紫原著的《如懿传》却以 7.5 分徘徊在口碑中游。这两部相隔七年的清宫

当《甄嬛传》在豆瓣稳坐 9.4 分的神坛,同是流潋紫原著的《如懿传》却以 7.5 分徘徊在口碑中游。这两部相隔七年的清宫剧,共享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与 IP 基因,却走出了 “封神” 与 “争议” 的不同命运。究其根本,从创作初心到时代语境的多重差异,早已注定了它们的口碑分野。

创作初心的偏差:从群像史诗到个人悲歌

《甄嬛传》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导演郑晓龙对原著的精准改造。他跳出后宫情爱框架,将故事升华为 “封建王朝女性生存图鉴”,通过甄嬛从纯真少女到权谋太后的蜕变,揭露皇权对人性的异化。剧中每个角色都服务于这一主题:华妃的跋扈藏着对爱情的偏执,皇后的阴狠源于对后位的执念,就连小允子、槿汐等配角都有完整的行为逻辑。这种 “以人载道” 的创作理念,让宫斗戏成为人性博弈的载体。

而《如懿传》则陷入了主题执行的模糊。导演汪俊试图聚焦 “帝后婚姻围城”,却未能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如懿 “从一而终” 的爱情信仰与宫廷环境格格不入,她多次重复 “你爱错了人” 的台词,更像生硬的道德说教而非情感流露。原著中如懿的复杂性被简化为 “人淡如菊”,海兰等配角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导致群像失去灵魂。观众吐槽 “每个嫔妃下线都像项目总结”,恰恰反映出主题与叙事的脱节。

人物弧光的分野:成长爽感与憋屈困境

甄嬛的成长线是宫斗剧的教科书模板。从倚梅园许愿的天真,到甘露寺涅槃的觉醒,再到回宫复仇的决绝,她的每一步转变都有明确的动机支撑。“屠龙” 结局不仅是权力斗争的胜利,更是对封建婚姻的彻底反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 “爽感” 并非简单的逆袭,而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上。

如懿的人设则陷入了两难。她既想保持 “不争” 的清高,又身处必须争斗的环境,这种矛盾让角色显得被动憋屈。剧中她多次目睹阴谋却选择隐忍,甚至谴责海兰的自保行为,被观众质疑 “双标”。乾隆的角色塑造同样失衡,前期深情与后期多疑的转变缺乏铺垫,“渣龙” 的标签化让帝后感情线失去说服力。当宫斗剧失去了让观众共情的主角,再精致的服化道也难掩叙事的乏力。

时代语境的错位:从创新到跟风的落差

2011 年的《甄嬛传》恰逢宫斗剧的黄金时代,它以细腻的台词、考究的礼仪(如 “万福金安” 的行礼规范)树立行业标杆。彼时观众对宫廷文化充满好奇,甄嬛的成长故事恰好满足了大众对复杂人性的探索欲。而 2018 年的《如懿传》却遭遇双重夹击:一边是《延禧攻略》凭借 “黑莲花” 爽剧模式抢占市场,一边是观众对宫斗题材的审美疲劳。

更关键的是价值观的时代差。《甄嬛传》的女性觉醒主题具有前瞻性,而《如懿传》的 “兰因絮果” 悲剧观却与崛起的女性意识脱节。观众不再满足于 “爱情幻灭” 的老套叙事,转而期待魏璎珞式的主动抗争。当如懿在剧中反复强调 “女子应以夫为天” 时,显然未能跟上时代思潮。服化道的争议更暴露用心不足:被历史博主质疑的 “乾隆年间大拉翅”“蝴蝶结领巾”,与《甄嬛传》经得起考据的点翠首饰形成鲜明对比。

回望两部剧的命运,《甄嬛传》的封神在于它做到了主题、叙事与时代情绪的统一,而《如懿传》的争议则源于对原著的过度忠实与对市场的误判。流潋紫的文字世界需要适配的影视语言,郑晓龙用 “减法” 提炼出人性内核,汪俊却用 “加法” 堆砌出历史迷雾。这提醒创作者:IP 改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找到与时代对话的密码。毕竟,能穿越时间的作品,永远是那些洞察人性、贴合人心的故事。

评论列表

听月临风
听月临风 1
2025-09-22 16:55
如懿传中的人物设定和心机处事,都非常幼稚,我一直以为是别人假冒作者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