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正式发布公告!一纸公告,搅动三国商海,越南工贸部突然抛出重磅消息:正式启动对中国、印度、印尼山梨糖醇的“反倾销日落复审”。 这场牵动中、印、印尼三国企业神经的复审,究竟会搅动怎样的市场涟漪? 越南本土山梨糖醇工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似乎比五年前响亮了些,但厂长们心里清楚——流水线旁堆积的半成品,账本上高企的原料成本,都在诉说一个事实:没有关税这道“防火墙”,生产线可能早已停摆。 五年前,越南以“反倾销”名义筑起关税壁垒时,曾承诺这只是“过渡期保护”;如今期限将至,本土企业却突然集体向工贸部递交申诉,声称“仍受进口产品冲击”,要求延续保护。 数据不会说谎:当年关税生效后,中国山梨糖醇在越南市场的占比应声减半,货架上的空位很快被印、印尼企业的产品填补——印度工厂靠着稍低的运费,印尼厂商则以包装差异化取胜,短暂形成“三足鼎立”的假象。 印尼企业的反应堪称“局外人”:该国山梨糖醇年产量的90%流向国内食品工业,出口越南的份额不足一成,这次被卷入复审,更像是越南为扩大调查范围拉来的“陪衬”,雅加达的工厂经理们甚至在会议上调侃:“不如趁机考察下越南市场。” 印度的处境则充满戏剧性:作为全球第二大山梨糖醇生产国,其出口量的60%依赖东南亚市场,越南此次复审直接削弱其价格优势;更微妙的是,就在上月,印度才对中国聚酯变形纱启动反倾销调查,如今“反噬”来得猝不及防,新德里的贸易官员在记者会上支吾其词:“这是正常的贸易救济程序。” 中国企业的应对则显露出韧性:作为占据全球产量35%的“巨头”,国内工厂早已布局多线策略——有的在泰国建设中转仓库,通过东盟关税协定规避壁垒;有的投入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将山梨糖醇纯度提升至99.8%,用品质优势对冲关税成本。 拨开贸易救济的迷雾,越南工贸部的算盘并不复杂:本土企业五年间虽扩产30%,但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单位能耗比中国工厂高15%,若取消关税,成本差距将让其瞬间失去竞争力。所谓“日落复审”,不过是用行政手段为技术升级“续时”;可市场规律会等吗? 对中国山梨糖醇企业而言,这场复审更像一场“压力测试”。浙江某工厂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调试新型催化剂,将生产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48小时;山东的生产线已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人力成本降低四成——当技术迭代速度跑赢关税增幅,所谓的贸易壁垒终将沦为“过时的篱笆”。 贸易的本质是互通有无,而非筑墙设垒。越南若执意延长保护期,短期或许能让本土工厂喘口气,但消费者将为高价商品买单,东南亚产业链的整合机会也可能流向更开放的国家。毕竟,在全球化的棋盘上,没有谁能靠“单边保护”成为常胜将军;唯有开放合作,才能让山梨糖醇这样的小小甜味剂,真正甜透产业链的每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