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牛洁通讯员聂丹李君

近日,从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传来捷报,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申报的《“芯”系种业“链”接育人——黄淮肉羊生物育种科教融汇创新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全国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典型案例。
这不仅是该校在国家级平台上的又一次高光亮相,更是学校长期坚持“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与标志性成果。
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以国家战略引领育人方向

我国肉羊产业曾长期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困局,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该校动物科技学院权凯教授团队,紧密围绕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将科研的根须深深扎进产业需求的土壤。

团队以培育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肉羊新品种——“黄淮肉羊”为核心使命,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豫羊牧芯”生物育种芯片。这一突破,不仅是为黄淮地区量身打造的首个肉羊新品种,更是将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了师生们日夜攻关的生动课题。
构建“教研产”融合闭环,让科研成果浸润育人全程

入选案例的精髓,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个“以研促教、以教助产、以产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彻底打破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
科研平台即课堂:河南省良种肉羊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学生在这里接触的不再是陈旧的实验,而是关乎产业前沿的真实数据和先进设备。

科研成果即教材:团队将“黄淮肉羊”18年波澜壮阔的育种历程、育种芯片的研发应用等最新成果,系统转化为《肉羊生物育种技术》等特色课程、教学案例和虚拟仿真“金课”,让课堂永远充满时代的气息。
产业一线即考场:学生早早进入权凯教授领衔的“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企业导师一同深入牧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蜕变。
结出“三链融合”硕果,贡献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力量

这一创新实践,结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服务协同共进的丰硕成果。
首先,创新链驱动。成功育成“黄淮肉羊”新品种,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彰显了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
其次,产业链赋能。累计推广种羊5.38万只,改良地方品种146万只,直接带动产业产值超150亿元,将论文真正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此外,人才链支撑。培养了一大批“懂理论、强实践、能创新”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了驱动行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此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是对该校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之路的充分肯定。未来,该校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持续深化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卓越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