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杭州,27 岁女子花 6 万相亲,想找年轻有房男士,可婚介公司安排的全是 50

杭州,27 岁女子花 6 万相亲,想找年轻有房男士,可婚介公司安排的全是 50 岁“大叔”!女子认为自己被欺骗,要求退款!婚介公司:“她要求年收入 200 万,年轻男人有几个能达到这个收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婚介服务纠纷案例,其中涉及了消费者权益、婚介服务行业的乱象以及现实婚恋市场中的矛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这件事: 1. 事件核心矛盾:期望值与现实资源的错配 女方的诉求:27岁,希望找到“年轻”(通常指年龄相仿或略大)且“有房”的男士。这个要求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对于很多适婚女性来说是常见且合理的。 婚介公司的辩解:女方还有一个关键要求——“年收入200万”。婚介公司抓住这一点,声称在年轻男性中,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的人凤毛麟角,因此他们只能提供符合“有经济实力”(即年收入高)但不符合“年轻”条件的男士(50岁左右)。 矛盾点在于:婚介公司是否在签约前,就清晰地告知了女方,她的“年轻”、“有房”、“年收入200万”这几个条件组合在一起,在数据库中匹配度极低,甚至不存在?如果未做明确告知和风险提示,就属于误导性销售。 2. 法律与合同角度:谁在违约? 涉嫌虚假宣传与欺诈:如果婚介公司在宣传时,以“优质资源库”、“精准匹配”为噱头,吸引客户缴费,但实际根本无法提供符合基本要求的相亲对象,那么就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 合同约定:关键要看服务合同是如何签订的。 如果合同里白纸黑字写明了“推荐男士年龄在28-35岁之间,年收入200万以上,在杭有独立住房”,那么婚介公司安排50岁的男士,是明确的违约行为,女子有权要求退款甚至索赔。 如果合同中对年龄、收入等关键指标约定模糊,或者只有口头承诺,那么维权难度会大大增加。婚介公司很可能会利用合同漏洞来为自己辩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婚介公司若无法提供与宣传相符的服务,即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3. 现实角度:婚恋市场的残酷真相 婚介公司的辩解,虽然听起来是推卸责任,但也部分反映了婚恋市场中一个残酷的现实: 财富的年龄分布:在任何一个社会,巨额财富的积累通常都需要时间。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除非是创业者、企业高管或富二代,否则靠薪水达到年收入200万是极其困难的。而50岁左右的男性,在事业上达到巅峰、拥有雄厚资产的比例确实更高。 供需关系:在婚恋市场上,符合“年轻、有为、多金、单身”条件的男性是绝对的稀缺资源。他们对配偶的选择范围非常广,通常不需要通过付费婚介机构来寻找伴侣。因此,婚介公司数据库中这类资源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怀疑。 4. 事件反思与启示 对消费者(征婚者)而言: 明确核心需求,分清主次:在提出要求时,需要想清楚哪些是“必须项”,哪些是“加分项”。是“年轻”更重要,还是“经济实力”更重要?将所有高标准条件叠加,会极大地缩小选择范围。 警惕预付高额费用:对要求一次性预付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服务要保持高度警惕。 细化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务必将所有关键要求(如年龄范围、身高、学历、收入、房产、婚姻状况等)明确写入合同,并约定若不符合要求的违约责任和退款机制。 核实公司资质与口碑:选择正规、有良好口碑的婚介机构,事前可通过网络、朋友等多渠道了解其信誉。 对婚介行业而言: 诚信经营是根本:不应为了签单而夸大资源库、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应如实告知客户其要求的匹配难度,管理好客户的期望值。 服务应透明化:明确服务流程、推荐标准,建立完善的反馈和投诉机制。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整个行业需要更严格的规范和监管,以清理那些依靠信息不对称和欺诈手段盈利的“黑婚介”。 结论 在这起纠纷中,婚介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无论女方的要求多么“苛刻”,婚介公司在收受高额费用后,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核心诉求(年轻)严重不符,这本身就是一种违约和欺骗行为。其“年轻男人收入达不到”的辩解,更像是在签约后为自己无法履约而寻找的借口。 建议这位女士: 首先与婚介公司进行严肃协商,明确指出其违约事实。 协商不成,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 若投诉无法解决,可依据合同和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事也再次给所有希望通过婚介机构寻找伴侣的人提了个醒:幸福无法用金钱简单购买,擦亮双眼、保持理性,比寄希望于一份天价合同更为重要。大龄女子相亲 杭州大龄女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