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指示曾国荃,一定要多杀滥杀,不能因为假惺惺的仁慈而误了大事

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指示曾国荃,一定要多杀滥杀,不能因为假惺惺的仁慈而误了大事。要求南京实现"行无民之境",意思是不要留一个活口。最好统统都杀光最好。     从1862年5月开始,曾国荃率领湘军进驻天京城郊雨花台,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围困。     曾国藩为确保胜利,制定了彻底断绝粮道的策略,攻占九洑洲切断水路,又严禁洋船和民船走私粮食,城内太平军和百姓很快陷入绝境,只能杀马为食、拆屋为炊。     长时间的拉锯战让湘军将士憋足了怨气,他们既要忍受酷暑严寒,又要面对太平军的顽强抵抗,曾国荃本人也曾在战斗中受伤,这些仇恨都在城破之日找到了宣泄口。     1864年7月19日中午,湘军用地雷炸塌太平门附近二十余丈城墙,五万士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按照曾国藩的指示,他们没有区分太平军与平民,见人就杀,见屋就烧。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眼前的惨状:沿街的尸体里十有八九是老者,未满三岁的幼童被士兵当作玩物砍杀,匍匐在道路上气息奄奄。     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几乎无一幸免,要么被杀害,要么被劫掠而去。     士兵们在屠杀的同时,还疯狂抢夺财物,从百姓家中的金银细软到宫殿里的珍宝器物,甚至掘开坟墓搜寻陪葬品,曾国荃本人就用几十艘大船将掠夺的财物运回湖南老家,购置了上百顷良田。     这场屠杀持续了整整三天,之后又有零星的杀戮和纵火,大火在南京城内燃烧了十日之久,大半建筑化为焦土。     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谎称“毙贼十余万人”,但实际上当时守城的太平军仅有万余人,绝大多数遇害者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不同史料对死亡人数的记载虽有差异,却都印证了灾难的严重性:《清史稿》记录有十三万多人遇害,赵烈文估计死者约二三十万,更有研究根据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百万人口的规模,结合屠城后十年仅余不足五十万人口的事实,推断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五十万至一百万。     秦淮河上的尸首多得阻塞了河道,以至于河水一度无法流动,三十多年后谭嗣同来到南京,当地父老提起此事仍愤恨不已,称“金陵遂永穷矣”。     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的“老兄弟”作战勇猛、意志坚定,只有彻底屠杀才能瓦解残余势力,杜绝死灰复燃的可能,此前湘军攻破九江、安庆时也采用过类似手段。     而且湘军长期缺饷,围困南京期间军饷已拖欠六个月,纵容士兵屠杀抢掠,实则是用财物维系军心的无奈之举。     两年多的围城战让曾国藩兄弟承受了巨大压力,屠城也成了他们泄愤的方式,曾国藩甚至私下对赵烈文坦言“屠城以泄其愤”。     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南京城有100多万人口,而经过湘军屠城后的第十一年,南京只剩下不足50万人。     有专家论证,保守估计,超过五十万人在这次屠城中遇害。     这场屠杀让曾国藩兄弟获得了清廷的重赏,曾国藩封一等侯,曾国荃赏穿黄马褂、佩戴双眼花翎,被朝野誉为“中兴名臣”。     但历史的真相并未被掩盖,外媒《华北先驱报》以第三方视角记录了湘军的暴行,直斥他们为“可怕的魔鬼”,将南京称为“人间地狱”。     那些被当作“贼”诛杀的平民,那些被虐杀的幼童,那些遭劫掠的妇女,都成了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牺牲品,也暴露了封建统治末期的腐朽与残暴。

评论列表

XJ
XJ 2
2025-11-11 11:38
知道“为何叫他曾剃头”吗?
用户10xxx94
用户10xxx94 1
2025-11-11 11:11
外媒你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