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341年,元顺帝巡行大都,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临 幸皇后伯颜忽都,他对身边的宦

1341年,元顺帝巡行大都,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临 幸皇后伯颜忽都,他对身边的宦官说:“通知大皇后,我今晚回去她的营帐就寝,让她准备一下!”但是很快就传来皇后拒绝的消息,这可把元顺帝气到了。 这事儿在《元史后妃传》里记得明明白白,说这位伯颜忽都皇后“性节俭,不好妒忌”,而且“未尝主动要求见皇帝”。元顺帝派人去喊她,她十次有九次都说:“皇上您处理国事要紧,别来我这儿耽误了。”气得元顺帝说:“这是真圣人啊!” 这皇帝当的,是不是有点窝囊? 但您要是以为元朝的宫廷剧,就这点“夫妻拌嘴”的料,那可就小看这个王朝了。元顺帝这儿的风波,充其量算个饭后甜点。真正动摇大元国本、堪称“父子孽缘”的顶级大戏,还得往前倒个几十年,去看看他太爷爷——元世祖忽必烈,和那位“完美太子”真金的故事。 咱把时间倒回忽必烈时代。忽必烈是谁?铁木真的孙子,马背上打天下的猛人,元朝的开国皇帝。他要统治的是什么地方?是中原汉地。忽必烈心里门儿清,光靠蒙古那一套“弯弓射大雕”的粗放管理,管不住这帮文绉绉的汉人。 他得想个办法。啥办法呢?培养一个“汉化版”的继承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嫡长子真金。 忽必烈对这个儿子,是下了血本的。他找来了当时北方最牛的汉儒,比如姚枢、窦默这帮大学问家,从小就给真金灌输儒家思想。 可以说,真金是元朝第一个被“深度汉化”的黄金家族成员。他为人恭敬、节俭、孝顺,活脱脱一个儒家“模范皇子”。 忽必烈一看,我这大元江山,就需要这么一个懂汉人规矩的儿子来接班。于是在至元十年,忽必烈打破了蒙古“幼子守灶”的老传统,力排众议,效仿汉法,正式册立31岁的真金为皇太子。 汉人大臣们高兴坏了,觉得大元的未来稳了,好日子要来了。真金太子也不负众望,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主张“行汉法”的官员,他们希望减税、休养生息,走仁政路线。 但问题来了:忽必烈自己,真的是个“汉化”皇帝吗? 忽必烈骨子里还是那个蒙古大汗。他要的是什么?是征服、是扩张、是整个天下!征日本、打安南、伐缅甸……哪样不要钱? 这时候,另一拨人就上台了。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他们不管什么仁政,任务只有一个:给皇上搞钱! 这下,真金太子的“汉法派”和阿合马的“敛财派”就掐起来了。真金太子极其鄙视阿合马,觉得他祸国殃民。 可忽必烈怎么想?他嘴上支持太子,身体却很诚实地重用阿合马。 太子真金作为国家的二把手,天天看着老爹重用自己最讨厌的贪官,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可他是儒家教出来的孝子啊,又不敢跟老爹硬顶。 这场暗流涌动的斗争,终于在至元十九年以最戏剧化的方式爆发了。一个叫王著的愣头青,居然假冒太子真金的令旨,冲进宫里把阿合马给宰了。 阿合马一死,真金太子的势力大涨,开始着手清理阿合马的余党,推行自己的“仁政”。 又过了三年,忽必烈此时已经71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太子真金43岁,年富力强,监国多年,威望极高。 这天,一个不知名的南台御史,上了一道要命的奏折。大致意思是:“皇上您年纪大了,龙体要紧呐。不如学学古代圣贤,禅位给皇太子吧!” 丞相安童等人拿到奏折,吓得手都哆嗦,赶紧把事儿压下去。可纸包不住火,阿合马的余党也知道了这事,他们立刻嗅到了反攻的机会,马上跑去跟忽必烈告密:“皇上!不得了了!有人要逼您退位,这背后肯定是太子指使的!” 忽必烈当场大怒,下令彻查。 这时候,最慌的是谁?太子真金。 他傻眼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老爹的脾气。这事儿就算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也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他这个“孝子”,现在成了“疑似逼宫”的逆子。 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焦虑,生怕老爹一怒之下废了自己,甚至赐死。 虽然忽必烈最后查清了,这事儿确实是阿合马余党在背后捣鬼,并处死了那帮人。但对真金来说,一切都晚了。 这场“禅位风波”过去后,真金太子一病不起。同年十二月,这位被寄予厚望、被汉儒们视为未来“圣君”的皇太子,在无尽的惊惧和忧虑中,活活病逝,年仅43岁。 他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父亲的猜疑;他不是死于政敌,而是死于自己恪守的“孝道”。 因为没了指定的太子,忽必烈死后,元朝的皇位继承彻底乱了套。今天你上台,明天他政变,蒙古的旧贵族和汉化的新贵族抢成一团。 这种要命的混乱,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回头看1341年,元顺帝被皇后伯颜忽都拒绝侍寝。 在经历了太爷爷忽必烈的铁腕、经历了祖辈们为抢皇位杀得血流成河之后,皇权已经没那么神圣了。连皇后都敢“圣人”一把,公然拒绝皇帝。 这哪儿是什么夫妻情趣?这背后,是一个王朝从忽必烈的强权巅峰,到真金之死的制度撕裂,再到元顺帝末路的权威崩塌。 所以说,伯颜忽都那句“不”,看似是一件后宫小事,但它回荡的,全是几十年前,那位“完美太子”真金,在父亲的雷霆之怒下,活活吓死时的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