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这则消息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表态,实则背后牵动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敏感神经。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领先的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和MOSFET器件供应商,其供应链的稳定直接影响到汽车、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多个关键领域的生产节奏。此前,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安世中国工厂的供货曾一度面临不确定性,此次中方明确表态提供便利,无疑为全球相关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合作逻辑来看,中荷在半导体领域的互补性其实一直存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和不断提升的制造能力,而荷兰则在芯片设计、设备制造等高端环节具备优势,安世半导体正是这种互补性的具体体现。此次恢复供货的达成,说明尽管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压力,但基于市场规律的合作依然是主流选择。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表态中,“富有建设性”的会谈评价,也暗示了双方在分歧中寻求共识的务实态度。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背后的潜在挑战。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和格局调整的关键期,各国对芯片产业的战略布局日益密集,技术壁垒和贸易限制依然存在。此次供货恢复能否长期持续,还取决于后续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技术合作的深度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率。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次展现供应链韧性的机会,也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环节的过度依赖。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荷在安世半导体供应链上的合作,也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了一个积极范例。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当下,产业链的碎片化和脱钩断链风险不断上升,而中荷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供应链问题,证明了多边合作、互利共赢才是破解全球产业困境的有效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中荷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