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微风]北大博士编号001的数学天才张筑生,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然而,他却

[微风]北大博士编号001的数学天才张筑生,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然而,他却至死评不上职称,直到去世后,各种荣誉才接踵而至。最终,他留给世人一个泣血之问:“中国为何出不了数学大师?”   在学术界,很多人把发表的论文数量当作科研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张筑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中国数学学科做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当北京大学交给张筑生编写基础教材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秉持着“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的原则,花了五年时间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理论。   他编写的《数学分析新讲》和国内第一本《微分拓扑讲义》,到现在还是数学领域的经典教材。   他写的《微分系统动力原理》一书,还得到了数学界权威廖山涛院士的高度认可,廖山涛院士认为这本书“能帮助年轻人进入学科前沿”。   这些教材的编写填补了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为一代学人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张筑生有能力独自开展前沿科研项目,但他选择把精力放在为后人铺路的工作上,他的价值观和追求名利的风气不同,为了工作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健康、时间和个人利益。   而在以头衔和科研经费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学术体系里,他的这些付出却很难被量化认可。   1995年,已经是癌症晚期的张筑生主动承担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的工作,这个任务不算教学工作量,对科研成果也没有帮助,却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而他之所以接手,只是因为觉得“个人名利事小,国家荣誉事大”。   在担任主教练期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每年为队伍提供几十道新颖的训练题,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奥数队连续五年获得世界总分第一,其中三次所有队员都拿到了金牌。   除此之外,他还义务为海淀区的数学研讨班讲课,坚持了八年,前六年他完全没有拿过讲课费,后两年在主办方的一再坚持下,每个月才收下10元钱。   当时,和他同级别的学者,讲课费如果低于每小时150元,一般都不会去讲课,朋友劝他不要这么辛苦,他却很激动地说:“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才是真的要了我的命。”   2002年,张筑生在北京大学的教学楼里去世,直到去世他都没有获得高级职称,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基础教育工作上,没有集中精力搞科研。   在他去世后,各种荣誉才陆续到来,这种生前与死后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当时学术评价体系的死板。   张筑生的经历说明中国并不缺乏有天赋的人,但目前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学术环境是否能重视并培养那些愿意为学科未来做基础工作的人。   他用一生的经历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为何出不了数学大师”这个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或许不应该是“为什么没有大师”,而应该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未来可能成为大师的人”。    信源:澎湃新闻 北大第一位博士:左手残疾、癌症晚期,却为中国拿下5个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