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俄两国正式宣布 10月31日,外交部一官宣,全网都盯着11月3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要带着大任务来华,48小时内连跑北京、杭州,开第三十次中俄总理会晤! 这趟行程的紧凑程度,本身就透着股不一般的意味。48小时两座城,不是走马观花的访问,更像是一场精准对接的“工作冲刺”。俄方已明确透露米舒斯京将前往北京与杭州,北京的国家层面磋商负责定调子、统筹规划,杭州的实地交流则可能聚焦具体合作落地,一宏观一具体,把务实合作四个字刻在了行程里。 能让全网紧盯,核心还是这“大任务”到底藏着啥干货。外交部早把话说得明白,会晤是推动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机制,要全面梳理各方向合作进展、规划下一阶段方向,本质是给两国合作“查缺补漏、加油提速”。明年就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5周年,这第三十次会晤刚好是预热,得拿出点实打实的成果才说得过去。 能源绝对是绕不开的重头戏。2024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商品里,能源类占比高达73.5%,这样的体量决定了能源合作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双方这次极有可能聚焦现有合作的优化与新项目的推进,毕竟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而中国市场对俄罗斯能源出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经贸和互联互通的深化更得提上日程。2024年中俄贸易额已达244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能源占比偏高的结构仍有优化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领域的突破,2024年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95%,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会是双方绕不开的议题。此外,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正在提速,公路铁路联通、通关流程简化等务实问题,正是这次会晤要啃的“硬骨头”。 有人说中俄合作是“抱团取暖”,这话其实浅了。两国关系早已是高水平的全面战略协作,合作基于平等互利,而非短期利益捆绑。但也得清醒看到,合作里难免有利益磋商,比如贸易结构的平衡、新领域合作的权责划分,这些都得靠一次次会晤慢慢磨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