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已落地一年,AI与大学课堂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高校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建设,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实现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面开课。10月30日,记者走进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实地探访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
记者了解到,在课程设计上,北京市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同时,各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
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
助力北京高校新生“同上一门AI课”
“请开始投篮——球太低了”,在北京邮电大学智能体育研究中心,一位同学正对着一块“AI魔镜”做出投篮动作。而“魔镜”中的人工智能,则会通过识别并分析他的动作,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
这是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经过一学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习后,将人工智能与体育结合,所开发出的大作业成果。“我们把在课上学到的模型算法应用到这个体感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理解了,算法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AI体感交互游戏开发团队成员孙大壮说道。
构建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记者了解到,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牵头高校,深度参与了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介绍,该校自2020年起,就开设了面向大一新生的《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并实现全校各专业新生全覆盖。基于此课程改革经验,2024年,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邮电大学牵头,联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落实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任务。
“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大面积地在全市市属高校范围内‘同上一门课’?”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李思讲到,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创新采用分层分类的理念,设计“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4个模块。
在通识基础模块,按理工、管文、艺体不同专业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在算法原理模块,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包,由各个高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使用;第三模块是前沿拓展,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制作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案例;第四模块是实践实训,遵循“一校一品”原则由各校自行组织实践实训课程。
其中,许多在京高校都加入“人工智能+X”前沿拓展模块的建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了AI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
“允许各校开展‘必选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创意乐高’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供给,凸显了课程教学‘弹性’。”孙洪祥表示,希望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走进中小学开设AI实训课
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之余,北邮也在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到更多的学段,真正实现“大中小一体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科良介绍,当大学生学完人工智能通识课后,会走入中小学课程开设人工智能实训课,或在《AI在大前》平台上讲授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希望让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大学生们已经走入北京市28所中小学教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已持续两学期。除北京之外,大学生们也会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走到全国各个地方去讲授AI。“从反馈上看,中小学生还是比较认可大学生的授课,他们会讲更多和生活相贴近的内容,比如如何写作一部智能小说?如何在AI的帮助下提高成绩?”陈科良说道。
北京物资学院
开放实验室、60多位教师共同教研
60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共同教研,敞开校园的重点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通过翻转课堂促进学生们主动探索、深度学习……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物资学院自2024年秋季开始,面向当年新入学大一年级学生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同时也以AI通识教育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与创新。
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自驱力
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物资学院的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层,高达7层的自动化立体库矗立其中,只要老师将代码准确输入,传送装置便迅速启动,将货物运抵其指令层的指定位置,全程智能的无人工分拣、智能传送装置就这样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是该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验教师赵宝芹带领大一学生们走进人工智能应用的真实场景,带领大家了解AI可以参与承担物流领域中的哪些工作,了解智能设备操作系统的运行流程,为他们日后走上各自的学科学习、实践埋下“AI的种子”。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介绍,学校前期组织了60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虚拟教研室,通过集体教研为学生们开好通识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社区,用问题驱动学生们开展实践,张闯发现,不同基础的同学在学习中形成了一起学习的共同体。
应用统计学专业大二学生霍爱京便在其中发现了编程乐趣。他回忆,大一接触人工智能通识课后,他发现AI可以让编程变得简单。看不懂的程序和代码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模型读懂,程序报错的代码可以利用大语言模型分析问题所在,这给了他很大空间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指导教师、北京物资学院系统科学与统计学院老师刘力菡介绍,去年刚开课时“就像摸着石头过桥”,通过探索发现了更有方向性的授课经验,即在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堂上,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在去年基础上,今年的课程给了学生们更多探索机会,该校博学创新班大一新生戴子珺告诉记者,她和小伙伴想到通过分析四种AI工具的优劣,从中挖掘出了能够帮助自己学习的产品。
开放校内重点实验室
物流系统实验平台、智能供应链协同创新实验中心及AR/VR实验室可进行人工智能通识课校内实践;北京市智慧物流重点实验室的设备能够涵盖学生“AI+物流”模块实践的教育教学……北京物资学院还开放了校内重点实验室,为学生们实践所用,也可以利用其中资源参与各大赛训。
“小迈小迈开始执行任务”“小迈已到达‘防爆仓库’,识别要排除的爆炸物形状”,在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内的沙盘中,一台智能小车在识别出“防爆仓库”上画的圆柱体“炸弹”后,驱车在障碍物间行走,准确将区域内的一个圆柱体积木捡拾,放回了“防爆盒”。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二学生白一冰介绍,他在大一期间通过通识课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利用实验室的智能车等设备,和小伙伴一起调试机器、搭建场景,并主动参加市级和国家级的机器人、信息技术等赛事,最终取得了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荣誉。
张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紧密围绕自身物流流通学科特色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强化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产教融合,持续迭代优化人工智能通识课、建优推广“智慧物流”微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