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阳]“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

[太阳]“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表示如果两岸真的打起来,他会第一时间支援前线! 郭台铭创业是从台湾起家的,最早只是在台北开了个小厂,靠着家里的支持做电视外壳。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后来转型做电子连接器、多亏当时台湾制造业快速发展,让他有机会稳扎稳打。 等到他发现大陆敞开大门吸引外商时,他二话不说就带团队去了深圳,在那里扎下了富士康的根。 刚建立时,富士康的规模很小,只有一些零碎的订单,但深圳的政策、便宜的人工、完善的物流,全都为他铺了路。 九十年代,大陆的经济飞快发展,富士康也一路扩展到郑州、成都。郑州厂区后来成了苹果手机全球最大组装基地,厂房一层层盖起来,工人队伍从几千人变成几十万。地方政府出力修路、盖宿舍,富士康一年能创造出几百亿的产值。 这些细节让人清楚地看到,郭台铭的前半生都和大陆紧密相连,工厂遍地开花,台籍员工也和大陆同事一起忙生产、学技能,这种合作模式让两岸经济都受益。 不过,富士康的壮大离不开大陆各地给的机会,无论是税收减免还是产业链支持,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忙。 不止郭台铭,很多台商也是因为这些政策才敢于在大陆投资。台海两岸经贸始终维系着数千亿的规模,电子业合作愈发紧密,大家都知道只要环境稳定,市场和订单就不会断。 有些人质疑他是不是忘了老底子,也有人认为企业家本应该做桥梁,而不是在紧张时刻选边站队。在富士康上百万工人的饭碗、两岸人民的利益面前,和平始终是最被需要的。 企业家手里不只有订单,还有推动两岸交流的责任。不管是带台湾青年到郑州学技术,还是鼓励更多台资企业继续投资,实实在在的合作远比对峙有效。 实际上,无数台商都和郭台铭有相似经历。他们看准大陆经济成长,带着技术和资金投入,一步步把企业做大。 如果没有政策帮扶,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现在的规模。大家想要的从来不是风浪,而是安稳的发展环境。 郭台铭的表态虽然喊得响亮,但摆在跟前的是企业与地区的深厚关联。富士康的工厂每天都在生产,全球供应链因此流畅,每一个劳动者的付出都在推动着经济的持续。把更多精力用在和平和合作,比任何立场更能保障企业和两岸人民的利益。 说到底,两岸关系离不开依靠与互补,谁也离不开谁。大企业家如果能把影响力用在交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有更好平台,才算是对两岸未来真正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