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1年,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

2001年,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1964年洛杉矶的书房里,于凤至指尖划过离婚协议上的“张学良”三个字,墨迹还透着新鲜。 窗外的白山茶花刚开,花瓣上沾着晨露,像极了她此刻没掉下来的眼泪。 前一天,远在台湾的消息传来:蒋介石因她反驳《西安事变忏悔录》的事震怒,逼张学良必须在她和赵一荻之间做选择,还放话“基督徒不能有两个妻子”。 她没急着签字,先从抽屉里翻出一个旧信封,里面装着1936年从伦敦带往美国的船票存根。 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纸片,她想起那年接到“汉卿兵谏”电报时的慌乱。 咖啡杯砸在地毯上,褐色渍迹漫开,她连擦都没顾上,就冲去驻英使馆申请包机。 可到了香港才知道,张学良已被软禁,见不到面。 最后她抱着装有“不抵抗”手令的牛皮包,在赴美航班上坐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手始终没离开过包带。 “手令能护他一时,名分却可能害他一世,”她对着空气轻声说,然后拿起笔,在协议上签下“于凤至”。 签完字,她给宋美龄发了封电报,只有短短一行:“汉卿二字,我叫了四十八年,改不了口,但求他平安。” 后来有人问她,为啥不跟张学良争一争,她指着院子里的茶花说:“花谢了还能再开,人没了,就啥都没了。” 这个在名分上“认了”的女人,在钱的事上却半点没含糊。 1940年纽约的当铺里,她把陪嫁的翡翠耳坠推到掌柜面前,耳坠上的绿宝石在灯光下泛着光,是当年沈阳大帅府里人人称羡的物件。 掌柜掂量着耳坠问:“夫人,这可是好东西,当真要当?” 她没抬头,只说:“多少钱不重要,要快。” 那会儿她刚查出乳腺癌,医生说必须立刻手术,可张学良存在纽约花旗银行的20万美元被冻结,连手术费都凑不齐。 更让她揪心的是,贵州阳明洞的信里写着:“汉卿近来常发烧,禅房冷,缺药。” 她攥着信纸的手发紧,想起临走前在阳明洞砸冰的日子。 寒冬里水缸冻得能当凳子,她裹着旧棉袄,拿小锤一下下砸,手震得通红也不让士兵帮忙,就想让张学良喝口温乎水。 “不能让他在里面受委屈。”她把当耳坠的钱揣进怀里,转身去了华尔街的证券公司。 别人都笑她一个东北女人懂啥炒股,她却抱着厚厚的《股市分析》啃到深夜,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 两年后,她不光靠炒房地产赚够了医药费,还低价买下17套比弗利山庄的别墅,卖出时利润翻了300倍。 这些钱她一分没留,全换成了贵州缺的洋药、台湾需要的抽水马桶,甚至张学良爱读的明史典籍,一箱箱往回寄。 1990年洛杉矶的医院里,于凤至躺在病床上,呼吸已经有些微弱。 子女凑到跟前,她却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纸,上面是她写的遗嘱:“我死后,墓碑上要刻张于凤至,我得是以他妻子的身份下葬。 钱分两份,一份给你们,一份捐给华人历史博物馆,别给汉卿添麻烦。” 她没提自己当年砸冰的手有多疼,没说当耳坠时有多舍不得,也没讲签离婚协议时的心有多酸。 只在弥留之际,反复念着“汉卿”两个字,像在确认这两个字的发音,又像在把它们刻进最后的时光里。 没人知道,张学良后来为啥选在夏威夷定居。 或许是因为这里没有白山茶花,没有能砸冰的水缸,也没有刻着“张于凤至”的墓碑,能让他少想些往事。 可那些藏在抉择里的守护,早就像海风吹过的痕迹,刻在了时光里,抹不掉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