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17年,陈宝仓将军的三女儿陈禹方,一张罕见的留影,当年就是她委托同学殷晓霞,

2017年,陈宝仓将军的三女儿陈禹方,一张罕见的留影,当年就是她委托同学殷晓霞,冒着危险带回了父亲的骨灰。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 1950年6月的台北,夏日的热雾笼罩着沉寂的刑场。 陈宝仓将军倒在血泊中,这位曾见证日本投降的抗日英雄,因"吴石情报案"而殉难。 他的遗体被随意丢弃,在酷热中迅速腐败,只有远处枯树上的乌鸦发出凄厉的鸣叫,为这个悲壮的场景增添了几分苍凉。 陈宝仓的人生轨迹始于1900年的北京。 出生于古玩商家庭的他,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度过童年。 家道中落后,这个聪慧的少年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完成学业。 十四岁失去双亲后,他毅然考入清河军官预备学校,从此踏上军旅生涯。 在军校的日子里,他常常挑灯夜读,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1923年从保定军校毕业时,陈宝仓以全优成绩崭露头角。 他与后来成为革命战友的吴石、吴仲禧同窗求学,这些青年才俊或许不曾想到,多年后他们会在历史的漩涡中共同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抗战岁月是陈宝仓军事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 1937年武汉会战前夕,他负责修筑的城防工事坚固异常,每个碉堡的位置都经过精密测算。 在淞沪会战中,弹片击中他的右眼,鲜血浸透军装,但他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作战。 德安战役中,他三天三夜伏在作战地图前,最终以巧妙的战术布局歼灭日军两万余众,创下"德安大捷"的辉煌战绩。 1939年任第四战区代理参谋长期间,陈宝仓不仅为《新华南》撰稿宣扬抗日,还秘密编撰《游击战规范》送至延安。 这些举动展现了他超越党派的政治远见和坚定的抗日立场。 1945年青岛受降仪式上,陈宝仓身着笔挺的中将军服,在镁光灯下接受日军指挥官的献刀。 然而荣光的背后,特务机关早已对他起疑。 战后他被诬"资敌"去职,1948年赴港加入民革,主动请缨潜入台湾开展地下工作。 在台期间,他与老同学吴石组成情报搭档,向大陆传递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 每当夜深人静时,陈宝仓总会轻抚随身携带的一枚印章——那是临行前女儿送给他的礼物,寄托着对家人的思念。 1950年初,当台湾省工委遭破坏的消息传来,他明知危险临近,却仍坚持完成最后一批情报的传递工作。 殉难那日,陈宝仓整理好军装,平静地走向刑场。 枪声响起时,一群白鸽从附近教堂飞向天空,仿佛要将他忠诚的灵魂带回故土。 远在香港的妻子师文通得知噩耗后,强忍悲痛,与三女儿陈禹方商议后,决定冒险让丈夫魂归故里。 这场跨越海峡的骨灰护送行动充满了艰辛。 师文通先是说服学生陈克敏和军需官唐辉麟收殓遗体。 两人趁夜色潜入刑场,在腐臭的尸堆中凭着将军右眼的旧伤辨认出遗体,秘密进行火化。 随后,17岁的女学生殷晓霞接受陈禹方的重托,将骨灰盒用油布层层包裹,深夜跳入漆黑的大海。 汹涌的浪涛中,她拼命游向彼岸,脑海中不断浮现陈将军的英雄事迹,这给予她无尽的力量。 1953年9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安葬仪式。 陈宝仓终于长眠在故土,参加葬礼的李济深在日记中写道: "宝仓一生,忠贞贯日,义薄云天。" 参与这场义举的普通人后来都回归平凡生活。 陈克敏在台湾靠打零工度日,晚年常对子孙说起当年冒险收尸的往事; 唐辉麟在高雄经营一家小杂货店,至死保守着这个秘密; 殷晓霞成为一名教师,退休后在家乡创办希望小学。 虽然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但历史会铭记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之举。 如今,在陈宝仓的故乡建有一座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钢笔、眼镜,以及那枚女儿赠送的印章。 每年都有青年学生前来瞻仰,从这位抗日名将、潜伏烈士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他的事迹被写入教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这段跨越海峡的生命接力,不仅是一位将军的忠魂归乡,更见证着乱世中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 从抗日战场到隐蔽战线,陈宝仓始终坚守着"心存一寸丹"的信念,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魂归故里的普通人,则用行动证明了正义与勇气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永远激励后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