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之前提过,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没批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不过最近这阵子,这个领域悄悄有了不少新变化,不管是技术、国际规则还是国内标准,都在慢慢往前挪。 先说说技术上的突破吧。 2024年底的时候,国内有家材料企业搞出了个“多级净化再生PET技术”,还通过了第三方检测。 这技术不只是沿用以前的高温脱挥、化学净化,还加了个分子级过滤的环节,能把回收PET里那些微量污染物,比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去除率提到99.8%。 更实在的是,处理成本比进口设备低了30%,现在他们已经把检测报告交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了,这也是国内第一个进入评估流程的自主研发再生塑料食品接触技术。 对企业来说,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好消息,毕竟以前想做这行,要么技术不过关,要么成本太高,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靠谱技术。 再看国际上的新规,2025年1月,欧盟刚实施了《再生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新规》。 除了之前就认可的EREMABasic这些成熟技术,这次还加了个“再生料来源追溯数字化”的要求。 意思就是,以后所有进欧盟市场的再生塑料食品包装,都得用区块链记录从回收、清洗到加工的全流程数据。 消费者买的时候,扫个码就能看到原料是从哪个区域回收的、属于哪个批次,还有污染物的检测报告,一目了然。 差不多同时,东盟也出了《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统一标准(草案)》,参考欧盟标准的同时,还考虑到东南亚高温高湿的气候,特意加了在这种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要求,预计2026年就能正式落地。 这么一来,以后再生塑料食品包装就有“欧盟-东盟”两大区域标准体系了,想做出口的企业得提前适应这些规矩。 国内这边也没闲着,2025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材料及制品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这还是第一次明确再生PET和再生PP(聚丙烯)能用于食品接触的范围。 比如再生PET,只能用在饮料瓶、零食包装袋这些不用高温的地方,使用温度不能超过60℃。 再生PP能用于一次性餐盒这种中温场景,温度不超过100℃。 而且还要求再生料占比不能低于70%,产品上必须标注“再生塑料食品接触用”,还要写清楚回收料是消费后回收的,还是工业边角料。 最特别的是,意见稿里加了“过渡期条款”,要是企业已经有成熟技术了,可以在2026年12月31日前申请“试点生产”。 不过试点期间也有要求,产品得每批次送检,还只能在指定的商超卖。 现在已经有12家企业提交了申请,里面还有3家外资企业,看得出来大家都想早点入局。 不过这意见稿一出来,行业里的反应也不一样。 大型再生塑料企业大多挺支持的,有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就说,标准明确了,企业就知道该往哪方面投钱升级设备。 预计到2027年,食品级再生PET的产能能突破80万吨,到时候就不用那么依赖进口了。 但小型回收企业就有点犯愁,有家地方回收企业的老板说,区块链追溯系统刚开始投入就得50多万,他们这种年营收还不到千万的小企业,压力实在太大了,担心跟不上这个门槛。 消费者这边呢,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2025年4月刚做的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说“愿意试试那些标注清楚、能追溯的再生塑料食品包装”,比2023年的时候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不过还是有65%的消费者希望“试点期间能多加强监管抽查”,大家最担心的还是企业会不会偷偷用没达标的再生料,毕竟食品安全这事,谁都不敢马虎。 这么对比下来,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这件事,都在朝着更规范的方向走。 国内以前的谨慎是为了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现在有了新的技术支撑,又参考了国际上的经验,慢慢明确标准、放开试点,也是在安全和环保之间找平衡。 只是这个过程中,还得考虑到不同规模企业的实际情况,多帮小企业解决点难题,同时让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新变化,这样才能让再生塑料真正在食品包装领域用起来、用得放心。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