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时说:“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中渗入阵地

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时说:“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中渗入阵地!在志愿军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脚踏胶底鞋的志愿军,总能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飞快逃命!” 那会儿志愿军后勤条件差,没有美军那样厚实的皮靴,胶鞋是多数战士仅有的鞋类。 这胶鞋轻便,踩在朝鲜的山地、雪地和泥地里不费劲,战士们能靠两条腿快速穿插,有时候一晚上能奔袭几十里,悄悄绕到敌人后方。 更关键的是胶鞋走路动静小,不像美军皮靴踩在冻土上“咚咚”响,志愿军穿着它摸黑渗透阵地时,往往都摸到敌人眼皮子底下了,对方还没察觉。 第二次战役西线战斗里,38军113师就是靠着穿胶鞋的双腿,一天一夜急行军145里,抢先占领三所里、龙源里,把美第2师的退路死死堵住,这要是换了笨重的皮靴,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快的速度。 美军后来发现,夜里总听见身边有细碎响动,一抬头就是志愿军的枪口,就是胶鞋给了志愿军这种“来无影”的优势。 再说说那“狂乱的军号声”,这可不是随便吹的,对志愿军来说是指挥作战的“密码”,对敌人却是催命的信号。当年志愿军通讯设备落后,电台少,电话线路还总被炮火打断,军号就成了最可靠的指挥工具。 不同的号音代表不同命令,冲锋、集结、撤退都有固定旋律,战士们哪怕隔着炮火硝烟也能听懂。 比如在釜谷里战斗中,39军的司号员郑起,眼看着阵地上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敌人又要冲上来,他跳出战壕吹响冲锋号,本来快爬上阵地的英军“绿老虎团”士兵,一听号声竟掉头就跑,把坦克都丢在了坡道上。 还有烟台峰战斗里,司号员张群生也是靠军号指挥剩下的17名战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对美军和南朝鲜军来说,这号声太可怕了,他们听不懂旋律,只知道号声一响,志愿军就会不顾一切地冲锋,而且根本分不清号声从哪儿来、有多少志愿军,越想越慌,防线眨眼就乱了。李奇微说这号声“狂乱”,其实是敌人被号声打乱了阵脚的真实反应。 美第2师遭受重大损失,就是这两样“法宝”和志愿军战术结合的结果。第二次战役时,美第2师本来以为志愿军装备差,只能打打游击战,压根没防备志愿军会发动大规模围歼。 可志愿军穿着胶鞋悄悄绕到他们侧面和后方,把阵地切成一块一块,等军号声一吹响,四面八方都发起进攻。美第2师的重装备在山地里转不开,士兵们被号声吓得心神不宁,刚想组织抵抗,志愿军已经冲到跟前了。 这场仗下来,美第2师被歼灭大半,坦克、汽车丢了一大堆,连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都在撤退时翻车丧命,这都是志愿军靠胶鞋的灵活和军号的震慑打出来的战果。 至于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跑,更是早有先例。南韩军队组建时间短,很多军官是旧日本军队出身,士兵大多是文盲,训练根本跟不上,平时全靠美军的炮火掩护才敢往前冲。 第一次战役时,南韩第一师遇上志愿军40军360团,本来还摆着精锐的架子,结果志愿军穿胶鞋悄悄摸上来,军号一吹发起进攻,不到两个小时他们就开始溃退,不少人连枪都扔了。 第三次战役更夸张,李奇微把南韩军队放在第一道防线,想让他们耗耗志愿军,结果志愿军的号声一响起,南韩军队一夜之间就崩溃了,五道防线跟纸糊的一样,士兵们跑的速度比冲锋时还快,有的甚至爬上美军装甲车车顶抢着逃命。 这些南韩士兵早就被穿胶鞋、吹军号的志愿军打怕了,一听到号声、看到穿胶鞋的身影,先想到的就是逃命,根本谈不上抵抗。 说到底,胶鞋和军号本身不值钱,可志愿军把它们的用处发挥到了极致。胶鞋撑起来快速穿插的战术,军号凝聚了士兵的勇气还瓦解了敌人的士气,再加上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拼劲,就算装备比敌人差,也能把美军和南朝鲜军打得落花流水。 李奇微的回忆,其实就是实实在在记下了当年志愿军的厉害——不是靠装备,是靠智慧和勇气,靠那些看似普通却藏着大本事的“武器”,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信源: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中渗入阵地!在志愿军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脚踏胶底鞋的志愿军,总能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飞快逃命!”——海峡新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