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杭州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有较好的产业链基础,在“大脑”“小脑”“本体”等机器人各环节集聚了700余家相关企业。即便如此,杭州仍然面临核心技术攻关、部门职责厘清、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落地、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等突出瓶颈。
10月28日,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这将是全国范围内首部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杭州在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以制度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市政府副市长宦金元在作议案说明时指出,“杭州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需通过地方立法,将国家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制度,为国家战略布局贡献‘杭州方案’,展现‘杭州担当’。”
何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条例(草案)》首先明确了定义:指以物理实体为载体,与真实物理环境实时交互,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能力,支持完成特定或者通用复杂任务的机器人。
针对核心技术攻关难、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条例(草案)》设“技术创新”专章,提到市科学技术部门应当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创新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在“大脑”“小脑”研发方面,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协调与精准控制能力。在“本体”“芯片”研发方面,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和应用,增强软硬件协同适配能力,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整机研发制造水平。
为营造国际一流的产业生态,《条例(草案)》提出,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承载空间,推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提升产业规模效益。鼓励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要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上市辅导、融资对接、租金减免等方面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服务。
为推动创新成果落地,杭州鼓励在特种作业、工业生产、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通过“首试首用”等方式加速产品成熟与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草案)》还创新监管模式,提出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编码管理,鼓励对在本市生产、销售、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进行编码,支持全生命周期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