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时,美国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来应对。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是在修路架桥、白花钱,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像老挝这样原本连铁路都没有的国家,如今一条贯穿中南半岛的铁路线,从中国昆明直到老挝首都万象,都在货物和人员交流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咖啡豆通过铁路很快就能送到欧洲,原先需要数十天才到的货物,现在不到半个月就能抵达目的地。 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沿线的经济活力明显提升。这样的运输便利,让一个地方不再被地理限制束缚,变成了连接周边的新枢纽。 中欧班列让中国产品直达欧洲各大城市,也让欧洲的货物快速流入亚洲。从郑州出发的货运班列,每次都装满机械设备,然后很快抵达德国产业区。 南美水果也因为冷链专线和铁路衔接,几乎减半的价格和运输时间让宁波港生意红火。大量商品流通,带动了贸易份额不断扩大。 贸易畅通的同时,产业合作也在同步发展。比如埃及,以前拥有丰富原料却发展不起来,如今在中国企业帮助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玻纤生产基地,这不仅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也让当地收获了更多税收和外汇收入。 中国技术和当地资源结合,让双赢模式变得真实可见。一个项目落地,背后推动的不只是经济增长,还有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 亚投行成立才几年,已经吸引了上百个国家加入,其中有不少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像英国也主动参与。 对于非洲的用电难题,亚投行能提供资金和方案,当地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民生直接受益。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也让参与国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渠道。 民生方面也有很多扎实的成果,在莱索托推广的菇类种植,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布基纳法索杂交水稻种植解决了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坦桑尼亚互联网接入项目则大幅降低了上网成本。 药品援助覆盖了几亿人,让疾病防治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小项目”虽然不高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让大家有切身感受。 反观美国推出来的“印太经济框架”,尽管有多个成员,但实际项目落地极少。印度看不到真实好处,干脆直接退出了关键领域的合作。 美国提出的是规范和条件,中国给各国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发展机会。两个框架放在一起对比,国家们自然投向更实用的一方。 十二年过去,这套布局已不只是表面的建设,而是把合作变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长期模式。中国带领更多国家搭建了互通的桥梁,不止是经济体量的提升,更是大家在全球市场中找到新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