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原东山风水宝地积存千年墓葬,盖楼修路打桩发现,给保护出难题。 2025年10

太原东山风水宝地积存千年墓葬,盖楼修路打桩发现,给保护出难题。 2025年10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打桩,脚下露出五座元代墓地,陶器瓷片铜钱和彩瓷,一件件带着火焰烤过的痕迹,专家在现场看工艺,说和史料里的“并北之瓷,技冠一时”对上,人骨能看出火葬的痕,太原人在元代对丧葬的接受程度,从骨头上就能读出来。 这不是头一回,下一次还要碰着。 一锹土下去,埋的是哪家的祖坟,东山这块地,说风水好,不夸张。 太原城的地形像一把鼎,两山夹着一条水,西山厚重,东山挺拔,汾水从北往南穿城而过,晋阳故城贴着水建起来,朝代换了又换,官衙和民居都顺着河排开,人走到尽头讲入土,讲面朝日出埋忠骨,东山慢慢成了太原人心里默认的埋骨之地。 坊间传,“东山紫气来,登高见日出,送人上去,好过阴”,读书人照着《葬书》找位子,背山面水,顺势而安,土厚人丁旺,水绕家业长。 北齐徐显秀的大墓,晋端王留下的碑碣,烈士陵园的牌坊,从王公到先烈,最后都在这片山坡停住脚步,山坡现在被一锤一锤凿出钢筋水泥的骨架。 学校进山,挖到的不是新教室,是千年遗址。 这次财经大学挖出的五座元墓,只是近年一波波出土里的一个点。 往前翻,山西大学扩建,在附近也碰到古墓群,文保单位连夜进场,抢救性发掘一线一线排起来。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新校址,勘探阶段就看见地上有晋端王的墓碑,再查,墓室封土都没全。 施工队不是故意来抢地,问题在东山本来就不是空山,它是太原丧葬文化的原始分布区,它是地下的太原。 这座地下城,层层叠叠放着三千年留下的痕迹,不是待开发的荒坡,是一座静默的城,谁来给他们出声。 一个城市的骨头,看不住只看楼高。 眼下绕不开的不是有没有墓,是能不能继续埋。 按文物和民政历年的文件,东山是太原法定殡葬集中区,永安殡仪馆五福陵园双塔烈士陵园郑村烈士陵园牛驼寨烈士陵园,都在这片山坡上。 太原人的身后事,大多回到东山。 再加上历代旧墓,晋王墓元代大墓北魏石椁唐代壁画墓,抗战时的无名冢也在土里靠着,东山这片区域,活人在地上占三成,死人在地下占七成。 地上的高楼撑现代,地下这一层骨头,撑太原这座城的历史感,学校要进山,地产要起楼,路要修过去,地铁要打隧道。 每一次动工,都是一次和历史对碰。 古墓一次次被发现,发掘一次次抢救,遗址一次次回填,建设方考古方城市规划坐在桌上拉扯。 挖出来容易,留下来难。 拿这次元代墓说,难点不在发掘,在之后怎么安排,元代陶器要分类登录打包入库,人骨做化验确认归属,交给博物馆或统一保存,墓室本体要不要保,地面建筑是不是给它绕个弯,绕出来的损失怎么算,规划要改手续能不能批,几十亿的工期是不是因为一座墓往后推一年。 这些问题看着都很实际,实际走到最后,太原这十年出土的数百处古墓,能留在原址做展示的,不到十分之一。 更多是标记好拍照编号,回填,再往后,楼盖起来路铺过去,青砖黄土压上去,成了停车位或者篮球场,地底下是谁,人不再提。 地上是城市,地下就该是历史。 太原在北方的古都是一条线拉出来看的,从春秋晋阳城,到隋唐并州府,再到明清的省城,一个个朝代的痕迹,写不在纸上,埋在土里。 不能总是在挖到再抢救上补规划的窟窿,不能把城市扩张变成对祖先的集体开膛。 讲保护,不是只讲出土那一刻怎么小心,动工之前就得心里有数,这块地下面可能躺着什么。 楼要盖,住要有地方,祖先的墓不能挖了还把牌子挂着历史文化名城。 东山最好的保护,靠做文化文章,不是一刀切设禁区。 这片山坡不该只是殡仪馆公墓的集合,它能成为太原文旅的新高地。 徐显秀墓的壁画在北齐壁画博物馆里展着,人来人往看画,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太原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画工已经到这个程度,脑子里把北朝石刻墓晋王陵园元代瓷器墓烈士陵园串起来,做一条太原地下文化走廊,用博物馆遗址公园历史景观连成片,文化的张力能被看出来。 地下的文脉能保住,城市的历史体验能加一层纵深。 历史是人给城市注的深度,不是把GDP往上拉的宽度。 墓地不开口,人要懂它的沉默。 太原这座城,地上是生活,地下是记忆,一只手握未来,一只手牵祖先,不能装着只有当下值得看,哪怕是一块墓碑几件陶器一块砖,值得停一下脚步,你可以不参拜,不忘记,你可以建楼,不离开脚下的视线,今天做到尊重,明天我们的墓,不会被拿成建设用地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