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中国要善于制造摩擦,而不是坐等被敌人调动。一味地被动防御,就会一直被动,要主动出击才行。近几年,我们有好几次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解决仁爱礁那艘破船,甚至黄岩岛问题,但都没能抓住。 南海局势一直没有平静过,这点在这些年黄岩岛周边就很能说明问题。说实话,菲律宾的这些行动并不是单纯地想要闹事,他们的策略非常清楚,就是通过小动作不断试探,看中国会不会习惯性忍让。 像仁爱礁那艘破船,菲律宾死死赖着不走,多次派船送东西,就是为了在国际上刷存在感。而且国际局势动荡的时候,菲律宾立马趁乱搞事,觉得我们顾不上南海,他们可以悄悄推进。 其实这样的机会中国也不是没有看见。2022年俄乌动荡,欧美的关注点都在欧洲,那时候如果我们主动下手,如处理掉仁爱礁那艘长期占位的旧船,菲律宾和背后的支持者未必反应得过来。 2023年巴以矛盾激化,南海也出现过类似的时间窗口,只是这些时机都被一一错过。 这些年,菲律宾的小动作越来越多,他们不断派船在黄岩岛、仁爱礁游弋,还想通过补给来维持实际控制。 我们主要靠巡逻、警告来应对,看似稳住阵脚,其实还是在被动挨打。虽然能及时把闯入者赶出去,但对方下一次会继续回来,试图打乱南海局势。 这种局面拖得久了,菲律宾开始胆子更大,他们知道只要小步快跑,中国不愿升级就不会“下重手”,这也让背后的西方国家有了借口插手。 南海的争议表面是海岛主权,背后却是大国策略的交锋。每当国际局势乱起来,菲律宾就动手,中国反复被动应战,局势很容易陷入被对方调动的节奏里。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真正稳定南海局势,单靠驱离和警告是不够的。 如果换个方式,像在仁爱礁加大巡逻,挤压菲律宾的空间,让他们补给送不过去,又或者在黄岩岛搞些建设和管控,把主动权握在手里,情况就会不一样。 关键不是要闹大冲突,而是要告诉对手,挑衅就要付出代价,让他们不敢轻易试探,如果每次都等着对方先出手,争端永远没完没了。 但主动作为也不是说做就做,还得考虑分寸。南海这地方牵扯各方,任何动静都会被放大。中国需要拿捏好时机,不能给外部过度干预的借口。 国际有大事时果断行动,平时以稳固为主,不给对方缓和和反扑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局势慢慢向有利方向倾斜。 南海这些年的变化也证明了一件事:谁掌握主动,谁就有更多话语权。菲律宾那些演习和补给,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秀存在”,而是一次次战略试探。 中国早先通过填海、常态化巡逻,短暂稳住局势,但时间长了,被动应付终究敌不过对方的节奏切换。现在该思考怎么换个打法,让南海的棋局由自己主导。 南海的问题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想让对手收敛,就得拿出能让人看懂的手段,被动防守只能应急,主动布局才能求稳。 今后如果再有类似国际事件分散西方视线,我们或许应该大胆一点,趁这时候压缩对手空间,给他们制造真正的压力,为长远谋一个主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