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如今中美之间火药味十足,不仅是在经贸领域互相加码,在南海、台湾周围,双方军舰时不时就碰个正着。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科技封锁,而中国则加快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 关岛基地重新扩建,美国军机东飞南巡,中国的导弹则能覆盖到太平洋深处。芯片管控升级,高科技产业链一再被切割,导致全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 要讨论为何中美变成这样,那就要把时间拉回到几十年前。1972年尼克松这位美国总统踏上中国土地,让两个原本互不理睬的大国握了手。 当时的美国正被苏联压着喘不过气,需要中国拉一把,于是借着冷战的压力主动敲开了中国大门。 那一趟行程既有打卡名胜,也有艰难的谈判。到了最后,两边终于坐下来谈了合作,给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随着中美关系解冻,两国的贸易和人员往来逐年增长。1979年建交后,贸易额飞速上涨,美国企业争先恐后在中国设厂,把生产链一条条搬到中国,想着节省成本。 到了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出口业务像坐上了火箭。从棉袜小家电到高端电子产品,美国货架上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美国工厂因为金融化,一个个清冷下来,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许多美国人感到迷茫和不平。 经济融合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满的种子。美国的贸易逆差年年扩大,眼看着工作岗位流失,制造业一块块空心化,许多普通人把气撒在中国头上 而决策层也开始反思:是不是当年对中国太友善了?其实美国在这场全球化浪潮中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欧洲、日本也有类似经历,大家一开始抢着分蛋糕,最后面对的却是各自的尴尬局面。 贸易战一开打,谁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美方以为加税会让中国屈服,结果发现本国农民、工厂也深受连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农产品卖不动,供应链问题让企业头疼。 中国没有坐以待毙,从低端制造转向自主制造和科技创新,就算面对芯片禁令、科技围堵,中国还是咬牙前进,没有放弃和世界打交道。两边你来我往,唯一没变的就是彼此的防备越来越重。 美国总统们对中国政策轮流切换,矛盾却越来越难解。有的说当年放中国一马是最大失算,也有的人辩解说,那时候如果不拉中国,美苏局势就难以平衡。 回头看,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中国成长得这么快,美国焦虑、反思、抱怨全都集中在这一点,现在要补救却难以下手,打也伤自己,松手又不甘心。 这些年中国GDP一路窜上去,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军事方面,中国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没底气的小国。美国边谈边防,寻求盟友帮忙,但发现自己说的话不那么管用了。 中国一边深耕一带一路,一边布局东南亚,还搞区域合作稳住大盘。美国不断加码对台军售,而大陆军演基本成了家常便饭。 中美之间的较量已经不只是经贸数字的博弈,更关乎国家战略和未来定位。全球化没法倒带,利益格局变化很难逆转。 尼克松当年那一步,确实为中国打开了成长的跳板,但历史的每次转弯,无论如何都无法预见这么多年后的样子。现在两国怎么办,恐怕没人有现成答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