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续两日刊发署名“钟台文”的文章,聚焦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释放出的信号清晰而强烈:统一不仅是历史必然,更是现实利好。这两篇文章以史为纲、以理服人、以利动人,构成了一套面向岛内、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统一叙事”。 第一篇《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用大量档案和法理事实,把“台湾地位未定论”“两岸互不隶属”等谬论放在历史照妖镜下逐一驳斥,还原了台湾自1945年光复即重返中国版图、1949年后两岸陷入内战遗留问题的本质。文章把“主权”与“治权”分开厘清,既重申大陆对台主权从未中断,也指出岛内政权只是“中国领土上的地方当局”,为反“独”促统提供了法理论述的“压舱石”。 第二篇《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则切换视角,用经济、社会、安全、国际空间四本账,算给台湾民众看:统一不是“并吞”,而是“共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文章用闽台产业融合、厦金共同生活圈、RCEP市场红利等鲜活案例,把“统一红利”从抽象口号变成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直击岛内“维持现状”的安逸幻觉,把选择题变成“早统一早受益”的排序题。 两篇文章一守一攻、一破一立,形成“史—理—利”的完整闭环,既呼应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的核心逻辑,也为下一步“融合发展、以融促统”提供了舆论前奏。值得注意的是,署名“钟台文”谐音“中台文”,被岛内媒体解读为“中央对台文宣”的缩写,其高频释放暗示大陆对台话语体系正在从“反独”单轨升级为“反独与促统”双轨,从“威慑”升级为“吸引+威慑”的复合模式。 面对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与外部势力“以台制华”的叠加挑战,大陆不再只打“风险牌”,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打“利益牌”“制度牌”“情感牌”。当“统一红利”被持续具象化、清单化、项目化,岛内“恐中”民意就有可能被“利中”叙事逐步稀释。两岸关系已进入“话语战”“认知战”“利益战”立体博弈的新阶段,而“钟台文”的连续发声,正是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主导统一议程的“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