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结束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为其两天的贸易谈判,双方高级谈判代表对谈判表达了积极态度,称在中美韩国会晤之前,双方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南华早报》表示,这标志着在中美可能举行会晤之前,紧张局势有所缓和。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进入2025年,两国贸易额虽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但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美国对华301措施扩展到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导致相关出口成本上升15%,中国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转向东南亚港口中转。这不仅推高了全球航运费用,还影响了集装箱吞吐效率。同期,芬太尼问题成为美方核心关切,美国海关上半年扣押量同比增长30%,促使执法合作迫在眉睫。 农产品领域,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跌至总产量的9%,中西部农场库存积压,价格波动加剧。出口管制上,美国商务部9月更新实体清单,涵盖半导体设备,中国手机组装产能随之下降8%。这些摩擦源于两国元首多次通话共识,却在执行层面屡生波澜。吉隆坡东盟峰会提供中立平台,双方借此重启对话,避免摩擦升级为全面对抗。谈判前一周,华盛顿和北京互派信使确认议程,显示高层意愿强烈。这轮磋商的启动,反映出中美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求稳定路径的现实需求。 磋商聚焦多项具体议题,体现了务实导向。美方强调国家安全和市场公平,中国则突出互利共赢原则。围绕301措施,双方交换数据报告,讨论分阶段豁免机制,以缓解海事物流瓶颈。造船业关税暂停期延长至2026年6月,成为共识基础,这有助于稳定全球船舶订单,避免产能闲置。芬太尼关税与执法合作部分,双方同意设立热线机制,试运行三个月,旨在加强情报共享和联合巡逻。农产品贸易中,中国承诺增加500万吨大豆采购,美国相应放宽玉米出口限制。这些安排直接回应美方农场主诉求,也平衡了中国食品进口需求。出口管制讨论涉及稀土配额调整,美国担忧供应链中断,中国则提出对等豁免半导体设备。整个过程持续两天,成员轮流发言,交换文件逾百份。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称框架“极富建设性”,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指出美方立场强硬,中方维护利益坚定。这种坦诚交流,避免了以往谈判的僵持,初步化解了100%关税威胁。 成果的达成离不开高层战略引领。两国元首今年四次通话,重申通过对话处理分歧,推动双边利益平衡。这次吉隆坡磋商,正是落实这些共识的行动步骤。双方同意进一步细化细节,并启动国内批准程序,确保协议落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中美经贸本质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维护关系稳定符合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期待。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此轮为领导人会晤奠基,铺平道路。新闻稿中,美方承认经贸关系最具影响力,愿通过平等尊重方式解决分歧。相比以往轮次,这次磋商更注重操作性,避免空洞承诺。南华早报分析指出,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韩国峰会注入积极能量。 这次磋商的影响超出双边范畴。稀土和大豆协议直接稳固供应链,美国企业获益于中国市场开放,欧洲和亚洲制造商避免价格波动。芬太尼合作提升跨境执法效率,减少公共卫生风险。农产品调整有助于全球粮食安全,美国中西部经济复苏,中国进口多元化。出口管制松动,促进半导体产业协作,推动技术创新。金融时报援引专家观点,吉隆坡谈判明确核心要求和红线,为最终协议设定参数。安库拉咨询集团董事总经理认为,此轮重新建立必要条件,韩国峰会或成决定性论坛。这些进展,体现了中美在多边框架下协调的可能,惠及世界繁荣。相比2018年贸易战高峰,这次更注重风险管控,显示大国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