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话说最近中欧贸易这事儿又闹得挺僵,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直接甩出重磅话,点名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就是经济施压,要是谈不拢,就得考虑动用欧盟那张王牌——反胁迫工具。这工具威力大到被叫“核选项”,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打小闹。马克龙这么一说,欧洲那边顿时议论纷纷,德国总理默茨也跟着附和,说得好像非得让中国让步不可。 先说说稀土这玩意儿吧。它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石头,而是高科技产业里的命根子,用在电动车电池、风力发电机、手机芯片,甚至军工装备上。中国手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开采也占七成左右。这不是吹牛,数据摆在那儿,欧盟委员会的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欧洲人以前觉得这事儿稳当,进口就行,谁知今年中国开始收紧出口审查,新规要求出口企业得报上详细用途和合同,部分条款11月8号就落地。这么一搞,欧洲供应链直接卡壳,德国大众、宝马这些车企愁坏了,生产线一停,损失上百亿欧元不是开玩笑。 马克龙为什么急眼?法国人一向爱玩战略自治这套,他上台后就反复念叨欧洲得靠自己,不能总指望美国或别人。这次峰会刚好给他机会,借稀土事儿推一把欧盟领导权。法国自己也依赖这些材料,空客的飞机引擎、达索的军机都离不开稀土磁铁。要是供应断档,国防产业首当其冲。马克龙的算盘打得响,国内经济压力山大,通胀高企,养老金改革还闹罢工,他需要对外转移视线,顺便在欧盟里刷存在感。德国那边更现实,默茨上任后面对能源危机,俄罗斯天然气一断,工厂电费翻倍,现在再叠加美国特朗普关税威胁,对华出口本来就疲软,稀土一限,汽车业直接雪上加霜。德国央行行长最近还放风,说要是真到最后一步,就得干票大的。这俩国家一唱一和,波兰也跟着起哄,三国联手要欧盟硬起来。 那反胁迫工具到底啥来头?它全名叫Anti-Coercion Instrument,2023年12月刚生效,欧盟花了好几年才敲定。简单说,这是个贸易反击包,针对第三方经济施压时,能限制对方货物服务进欧盟、砍知识产权合作、卡外国投资,甚至公共采购都关门。范围广到吓人,从关税壁垒到投资审查,全覆盖。为啥叫核选项?因为它威力太大,用一次就可能炸锅,自损一千伤敌八百。从通过到现在,从没真动过,主要当威慑使。欧盟当初搞这个,灵感来自中国对立陶宛的贸易施压,那时候北京不高兴,就卡了立陶宛的进口,欧洲人一看,得有后手了。结果法案一出,成了欧洲贸易防务的底牌。 不过话说回来,欧洲真敢用吗?难度不小。先得27国全票通过,东欧国家比如匈牙利、波兰农产品出口全靠中国市场,一反制就砸自己脚。西班牙意大利那边投资项目一大堆,动辄牵扯上万就业。欧盟和中国贸易额超8000亿欧元,深度绑定,互相掐脖子谁也讨不了好。峰会后,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赶紧表态,说讨论了工具但没决定,现在扔给专家组评估。默茨在柏林记者会上也说清楚,未下定论。实际操作上,启动程序复杂,得先证明胁迫事实,然后层层审批,几个月都下不来。这次稀土事儿,更多是欧洲人在喊疼,试探底线。 中国这边呢?政策一贯稳,稀土管制不是针对谁,而是资源保护和产业升级。全球需求爆棚,中国矿藏有限,总不能无限供应吧。北京推进稀土集团重组,沈阳那些加工厂升级换代,效率高了还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还在东南亚和非洲搞产能合作,分散风险。欧洲人喊胁迫,中国外交部回应得很淡定,说这是正常贸易管理,欢迎对话。10月底布鲁塞尔就安排高层会晤,谈配额和技术合作,交换数据文件啥的。估计短期内还是谈判为主,不会轻易升级。 从大格局看,这事儿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欧洲醒悟早了点,以前太依赖中国,现在推“去风险化”,四处找替代。澳大利亚矿场重启,加拿大签协议,格陵兰勘探项目上马,甚至美国也拉欧盟搞关键矿产联盟。马克龙亲自操刀,推动法国企业去印太投资矿产。但话说,这条路走得慢,稀土从矿到成品得几年周期,短期内欧洲还得捏鼻子进口。中国呢,继续走自立路,加大国内循环,技术投资不手软。结果就是,贸易摩擦虽有,但不会断链,大家都明白,合作才是王道。
